有一個腦筋急轉彎:為什么地球是最適宜人類生存的星球?答案是:因為地球上有互聯網,而其他的星球上沒有。

笑過之余,我們發現當今社會,互聯網已經深入到人們的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假如全國斷網1小時,就會出現,工作、吃飯、買火車票都受到了影響!單位會計發狂:幾十份單子,全泡湯了!購票族一聲嘆息:12306網站又上不去了!“剁手黨”很失望:想吃個牛排都付不了款!淘寶賣家很失落:生意又少了好幾筆……

由此可見,網絡無處不在,網絡無所不能。但您知道嗎?互聯網的起源竟然是美國的冷戰思維下的產物。

作為對前蘇聯1957年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的直接反應,以及由蘇聯的衛星技術潛在的軍事用途所導致的恐懼,美國國防部組建了高級研究項目局(ARPA)。當時,美國國防部為了保證美國本土防衛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裝在受到前蘇聯第一次核打擊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擊能力,認為有必要設計出一種分散的指揮系統。1969 美國國防部委托開發ARPA進行聯網的研究。

發出第一封郵件的計算機

1969年9月2日,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實驗室,約20名研究人員完成了兩臺計算機之間的數據傳輸試驗,即ARPANET。它是國際互聯網的雛形。這一天也被視為互聯網的“誕生日”。

ARPANET——阿帕網的設計師們

同年,美軍在ARPA制定的協定下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斯坦福大學研究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和猶他州大學的四臺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這個協定由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它的目的就是重新樹立美國在軍事科技應用開發方面的領導地位。當時的網絡傳輸能力只有50Kbps,按標準來說就是非常的低。

互聯網誕生的地方: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Boetler Hall的3420房間

由于最初的通信協議下對于節點以及用戶機數量的限制,建立一種能保證計算機之間進行通信的標準規范(即“通信協議”)顯得尤為重要。

1973年,美國國防部也開始研究如何實現各種不同網絡之間的互聯問題。作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網,ARPAnet的試驗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發展的基礎,ARPAnet在技術上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TCP/IP協議簇的開發和利用。1972年Robert Kahn來到ARPA,并提出了開放式網絡框架,從而出現了大家熟知的TCP/IP(傳輸控制協議/網際協議)。所謂"協議"可以理解成機器之間交談的語言,TCP/IP模型是一系列網絡協議的總稱,這些協議的目的,就是使計算機之間可以進行信息交換。

1983年1月,所有連入ARPANET的主機實現了從NCP(網絡控制協議)向TCP/IP協議的轉換。為了將這些網絡連接起來,美國人溫頓?瑟夫(Vinton Cerf)提出一個想法:在每個網絡內部各自使用自己的通訊協議,在和其它網絡通信時使用TCP/IP協議。

互聯網基礎通信協議聯合發明人文頓·瑟夫

這個設想最終導致了Internet的誕生,并確立了TCP/IP協議在網絡互聯方面不可動搖的地位,TCP/IP模型一共包括幾百種協議,對互聯網上交換信息的各個方面都做了規定,基于TCP/IP協議的公網的發展推動了互聯網的發展。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可以說是網絡的春秋戰國時代,各種各樣的網絡應運而生。如1982年,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斯蒂文?貝拉文(Steve Bellovin)創立了著名的集電極通信網絡——網絡新聞組(Usenet),它允許該網絡中任何用戶把信息(消息或文章)發送給網上的其他用戶,大家可以在網絡上就自己所關心的問題和其他人進行討論;1983年在紐約城市大學也出現了一個以討論問題為目的的網絡——BITNet,在這個網絡中,不同的話題被分為不同的組,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通過電腦訂閱,這個網絡后來被稱之為Mailing List(電子郵件群)等。以上這些網絡都相繼并入Internet而成為它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特定用途和特點的網絡的發展,推動了Internet成為全世界各種網絡的大集合。

Internet的第一次快速發展源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簡稱NSF)的介入,即建立NSFNET。

八十年代初,美國一大批科學家呼吁實現全美的計算機和網絡資源共享。由于DARPANet的軍用性質,并且受控于政府機構,80年代中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決定自己出資,利用ARPANET發展出來的TCP/IP通訊協議,建立名為NSFNET的廣域網。隨后多種學術團體、企業研究機構,甚至個人用戶的進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于純計算機專業人員,更多的非計算機專業人員通過使用廣域網得到他們希望得到的信息。

上圖為Internet初期的結構示意圖,中間部分是Internet在美國的4個平臺,構成了Internet早期的骨干網,它們分別是美國著名的通訊公司網(Sprint link)、能源科學網(ESNET)、國家宇航科學網(NASASI)和國家科學基金會網(NSFNET)左、右兩端分別是與亞洲太平洋地區和歐洲及其他地區實現連接的4個交換中心。這4個交換中心分別是兩個聯邦Internet交換中心(Federal Internet Exchange, FIX-E與FIX-W)、一個全球Internet交換中心(Global Internet eXchange, GIX)和一個商業Internet交換中心(Commercial Internet Exchange, CIX)。

由Internet初期結構圖可知,Internet起源于美國,并由此通向世界,最后形成由世界各國的網絡互聯的一個大的邏輯網。Internet發展到今天,它已經不屬于哪個國家或哪個具體的國際實體,而是一個全球的信息資源匯總。它基于共同的通信協議(TCP/IP),以相互交流信息資源為目的,為全世界提供信息交換和資源共享。

如果說電話網絡是“中規中矩”的發展方式,即在美國和許多其他國家,都有一個組織包攬建網、設立標準、技術研發的全部工作。互聯網從未按照這種模式發展。從一開始大家就各自為政,十分靈活。這是互聯網野蠻成長,并如此壯大多樣的原因。

Internet目前已經聯系著超過160個國家和地區、4萬多個子網,500多萬臺電腦主機,直接的用戶超過4000萬,成為世界上信息資源最豐富的電腦公共網絡。Internet被認為是未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未來的互聯網僅僅靠現有的筆記本電腦,PC和服務器是不能夠的,越來越多的小型器件和植入型的器件將會出現。

從1987年9月20日,錢天白教授發出我國第一封電子郵件“越過長城,通向世界”,揭開了中國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到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互聯網對個人生活方式的影響進一步深化,從基于信息獲取和溝通娛樂需求的個性化應用,發展到與醫療、教育、交通等公用服務深度融合的民生服務。未來,在云計算、物聯網及大數據等應用的帶動下,互聯網將推動農業、現代制造業和生產服務業的轉型升級。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互聯網的野蠻生長史

圖文簡介

網絡無處不在,網絡無所不能。但您知道嗎?互聯網的起源竟然是美國的冷戰思維下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