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屠呦呦團隊骨干鐘裕蓉印象

文/董仁威

青蒿素空間結構示意圖

 

中國大陸女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國人無不歡欣鼓舞,而關于青蒿素的發現與發明權歸誰的爭議聲也不絕于耳。看新聞報道的時候,我突然發現了一個熟悉的名字——鐘裕榮。

鐘裕蓉是屠呦呦團隊的主力,是她第一個成功地取得青蒿素晶體,以至于有人認為,真正應該得到諾貝爾獎的應該是她。鐘裕蓉是我在四川大學生物系植物班60級(當時以入校日期命名班級)的同班同學。不僅是同班同學,我們還同是植物專業植物生理專門化組的,我攻棉花生理,她攻水稻生理。

1965年,大學畢業后,鐘裕蓉分到北京的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工作,而我則作為生物系唯一一個考上研究生的人,開始在四川大學生物系動物專業讀細胞學。那以后,我到北京去,都要去看看老同學。有一次,她還留我住在她家,像對親人一樣照顧我。她長相美麗,為人低調。我只知道她在做一件有關國防的研究,后來又知道她因做實驗引發氣管腫瘤,切除了一邊肺的三分之二。1993年,鐘裕蓉公派日本作訪問學者,從此音信杳無。我以為這輩子再也無緣與這位老同學相遇了。

誰知,因為屠呦呦得諾獎,我恢復了同老同學鐘裕蓉的聯系。我從北京農科院的同班老同學王明珍那里,得到了一個據說打不通的電話號碼。我緊急開通了國際電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攺正了電話號碼中撥國際長途時的錯誤,終于撥通了鐘裕蓉在日本家中的電話。大家都很高興,聊得很開心。

10月8日,我們川大生物系植物班植物生理方向的同學劉忠仁、曾潔瑤、夏昌濤從城里乘309路公交車,來到我溫江鄉下金河谷旁的御景苑,在桂花林下的茶座中,用我的兩部開通了國際長話的蘋果智能手機,同鐘裕蓉一起,召開了一個小型的慶祝宴會,慶祝我們的同學能夠在諾獎獲得者屠呦呦的團隊里獨當一面,在世界上第一個獲得青蒿有效成分青蒿素晶體,立了大功。

慶功宴開始,我向鐘裕蓉報了菜單,第一道菜就是青蒿肘子,還有回鍋肉、甜咸燒白、宮保雞丁、蒜苗炒老臘肉、紅燒坨坨裸斑魚,等等,樂得鐘裕蓉直打哈哈,連好想吃呀,好想吃呀!一個在我最后印象中年青美貌,皮膚白晳,性情溫婉熱情,胖乎乎的,招人憐愛的少女形象出現在我的腦海里。她同我約定,明年回蓉來,與大家共享成都美食,吃個夠。

在此之前,我在等同學的車站上,同鐘裕蓉先聊了半個小時。現在,同學們通過越洋電話,除了祝賀老同學取得的成績,還聊起了鐘裕蓉畢業后50年的經歷,及有關屠呦呦獲諾獎的有關問題。

鐘裕蓉是地地道道的成都人,現在還有一個98歲高齡的父親住在成都。她于1965年在四川大學生物系植物專業本科畢業后,便分到北京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工作,下鄉去搞了八個月“四清運動”,回來文化大革命就開始了。在研究所里,她認識了北京師范學院畢業的同事嚴述常,相知相愛,結婚成家,住在中藥所里的職工宿舍中,后來有了一兒一女。

由于他們所在的中藥研究所不斷接到國防研究任務,有幸業務沒有荒廢。起初,鐘裕蓉在“中暑藥物”研究組工作,后來,屠呦呦當了中藥所“抗瘧藥物”組的組長,親自點名將她調來當助手。開始,“抗瘧藥物”組只有三個成員,屠呦呦、鐘裕蓉和崔淑蓮,后來來了個倪慕云。這就是屠呦呦團隊的全部人馬。

研究開始階段,設備簡陋,困難重重。屠呦呦發明了以乙醚為溶劑的提取方法。乙醚使用量很大,實驗室里沒有裝乙醚的密閉容器,通風設備落后,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時時發出刺鼻的氣味,無法散去。研究人員成天泡在乙醚充斥的實驗室里工作,有三個人后來都身患重病。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鐘裕蓉的氣管上長了一個無名腫瘤,不得不動手術將這個腫瘤連同部分氣管與三分之二的肺葉一起切除,健康受到了重大傷害。崔淑蓮中毒更嚴重,以至于早早地離開了人世。

鐘裕蓉和倪幕云在團隊中都負責青蒿有效成分的提純。當時,只證明了青蒿對治療瘧疾有效,但并不知道青蒿中治療瘧疾的有效成分。只有找到這種有效成分的單體,才能使研究提升到現代科學水平,也才能為以后用這種有效成分進一步開發成現代藥物提供原料。

鐘裕蓉在大學是學植物生理的,現代植物生理科學的實驗方法,為她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扎實的專業基礎。鐘裕蓉選擇了用離子交換柱進行柱層析分離提純青蒿有效成分。其中,關鍵是正確選擇吸附劑。

吸附劑的種類很多。倪慕云和鐘裕蓉在組長的指導下,試了許多吸附劑都失敗了。于是鐘裕蓉決定另辟蹊徑。正當而立之年的鐘裕蓉,在一份有關氣管炎藥物研究的文獻中,發現硅膠對于分離中性物質比較好。鐘裕蓉在層析柱上填充了硅膠,讓青蒿提取液緩緩通過硅膠,過濾了雜質,青蒿抗瘧疾的有效成分純化液便流了出來。

那是1972年的一個永遠難忘的晚上,晚飯后鐘裕蓉照例從家里走到實驗室去加班。當她走進實驗室時,發現盛純化液的容器中出現了方形結晶,她當時高興得流下了眼淚。

后來,在其他研究單位的協作下,搞清楚了這種結晶的分子結構。屠呦呦正式命名這種有效成為青蒿素。青嵩素至此正式誕生。

1993年,鐘裕蓉公派至日本進修、研究。1997年,她在55歲那一年,正式從中國中醫研究院退休,定居日本,兼及照顧也是公派至日本進修的丈夫、在日本工作的女兒和兒子,并治療疾病。但是,鐘裕蓉始終是中國人,是中國中醫研究院的退休研究員。

談到屠呦呦獲諾獎后國內的非議之聲,鐘裕蓉與我的同班同學都很不屑。鐘裕蓉說,以屠呦呦為首的青蒿素研究團隊,在接受任務后,從未想過后來要得什么獎,連命都不要,奮不顧身,還會去顧什么名和利?當時,中藥所征集青蒿素人體試驗,許多人都志愿用自己的身體去冒險,我的先生不屬于屠呦呦團隊,也自告奮勇報名參加了試驗。她還說,其實,40多年過去了,要不是前一次屠老師在美國獲獎和這次獲諾獎,那件事我早已淡忘了。這次,屠老師獲獎,我很高興,我們在電話中互致了問候,也向屠老師轉達了我們對她的祝賀。鐘裕蓉說,能夠參加這一個最終獲諾獎的項目研究,起了一個“螺絲釘”的作用,覺得很幸運,很滿足。

其實,鐘裕榮在屠呦呦的青蒿素科研團隊,不僅是“螺絲釘”,還是頂梁柱。北京大學科學院院長、科學史專家饒毅在研究青蒿素發現史的文章中說:“其后,屠呦呦研究小組的工作集中于青蒿。倪慕云先試圖獲得青蒿中的活性化合物,以后鐘裕蓉成功地獲得結晶“青蒿素II”(后稱青蒿素),屠呦呦于1974年2月份在中醫研究院召開的青蒿座談會上提到了青蒿素II的分子式。從明確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抗瘧效果,到獲得青蒿素(白色針狀結晶,抗瘧有效單體),確定抗瘧分子,是一個艱辛的過程。” 

饒毅還說:“很重要的是,根據我們對青蒿素發現歷史的分析,雖然有很多爭論,但無異議的是:1)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對于發現青蒿的抗瘧作用和進一步研究青蒿都很關鍵;2)具體分離純化青蒿素的鐘裕蓉,是屠呦呦研究小組的成員;3)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組,是在會議上得知屠呦呦小組發現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瘧作用以后進行的,獲得純化分子也晚于鐘裕蓉。”

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副總裁魯白及其同事向南方周末記者指出,屠呦呦的關鍵作用表現在,她提出了用乙醚提取青蒿中有效成分的方法。之前研究人員所使用的水煮法和乙醇提取都效果不佳且不穩定,而屠呦呦打破了提取青蒿中抗瘧有效成分的瓶頸,并在公開會議上公之于世。其后,其他研究組才展開了類似提取。最后,屠呦呦小組的鐘裕蓉分離提化到了青蒿素的晶體,對確定分子式、晶體結構起到重要作用。

現在,不少人在對屠呦呦獲諾獎“吐槽”,爭名奪利,而最有資格夸耀自已的鐘裕蓉卻很低調、淡定,體現了一個科學家應有的胸襟和修養。是的,也只有這樣不計名利、獻身科學的人,才能夠做到心無旁騖,蹊徑獨辟,用科學發現造福社會和人類。

物欲橫流的今天,我們最需要的,正是這樣的人,這樣的精神。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屠呦呦團隊骨干鐘裕蓉印象

圖文簡介

鐘裕蓉是屠呦呦團隊的主力,是她第一個成功地取得青蒿素晶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