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是太陽系中最小同時也是最古老的天體之一,由冰河塵埃組成,被形象的成為“臟雪球”。彗星的質量很小,這意味著它們在形成之后幾乎沒經歷什么化學變化。現在,彗星的回歸已被科學家看作是手機太陽早期歷史信息的特殊機遇。哈雷彗星,是眾多彗星中名聲最大的一個。

人類近距離研究彗星始于20世紀80年代,蘇聯、日本、美國的航天器曾經試圖合作觀測哈雷彗星,拍攝照片,并且確定其彗核的位置。

1985年7月2日,歐洲空間局發射了“喬托”號哈雷彗星探測器。它直徑為1.8米、高3米,重950千克。飛行了8個月后,1986年3月14日,“喬托”號從哈雷彗核中心607公里處掠過,拍攝了1480張彗核照片。科學家們通過“喬托號”拍攝的照片了解了哈雷彗星的形狀并且估算了它大致的形成時間和組成成分。

照片上顯示的彗核形狀凸凹不平、參差不齊,彗核長15公里、寬8公里,比維加號測得的數據大一些。然而,“喬托”號也在掠過哈雷彗星時受到了彗星噴射物質的攻擊,幾近損壞。

歐洲空間局發射的喬托空間探測器在1986年與哈雷彗星擦肩而過并拍下了其核心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史上今日:1985年7月2日 “喬托”號彗星探測器發射

圖文簡介

科學家們通過“喬托”號拍攝的照片了解了哈雷彗星的形狀并且估算了它大致的形成時間和組成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