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布勞恩是一個天才。他在火箭方面的才華,整個二十世紀,無人可出其右。作為一種新技術成果,由他設計的V2火箭及其后續計劃,成為二戰后很多導彈的鼻祖。
馮·布勞恩生于德國,受天文學愛好者母親的影響,瘋狂地愛上了太空:13歲時曾因試射自己設計的火箭被警察抓過;學生時代,又曾因和朋友一起把老鼠放在離心機中測定生物承受重力加速度被女房東威脅過。
有人總結馮·布勞恩的成功要素為:兒時的夢想、不懈的努力、過人的天分,以及一點不擇手段。
為了設計火箭,1932年20歲的布勞恩同德國陸軍簽約,在德國陸軍領導下繼續研究火箭技術。1936年,德國軍方按馮·布勞恩的建議投入巨資在佩納明德修建了一處導彈試驗基地,供他在這里設計V2火箭。
V2設計的巧妙與復雜程度,即使是現在也讓人感到匪夷所思。布勞恩首先解決了燃料問題,當時一些液體火箭發動機采用了過氧化氫作為燃料,這種燃料太不穩定,馮·布勞恩以酒精(75%的乙醇和25%的水)和液氧作為燃料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保證了燃料的穩定性。V2的發動機燃燒室要維持在2700攝氏度,為防止發動機溫度過高,馮·布勞恩在燃燒室內外壁之間設計了夾層。
盡管V2經常被稱作火箭,但實際上它使用了導彈的所有元素。作為一種新技術成果,V2及其后續計劃,成為二戰后很多導彈的鼻祖。比如V2后續計劃中的A9,這是一種安裝了后掠機翼的有翼版V2,該型火箭配備了用于巡航的沖壓發動機,就成了后來一些空天飛行器的雛形。
A9使用火箭發動機垂直發射,飛行高度達到95000米后再入大氣層,并開始超音速滑行。戰后美蘇兩國都在上世紀50年代發展了各自的3倍音速洲際巡航導彈,都可以認為是這一計劃的延續。
V2還是地對空導彈的先驅。德國曾研制的“瀑布”地空導彈,其實就是尺寸略小的V2,二戰后,美國的“奈基”地對空導彈就是在馮·布勞恩的幫助下,在“瀑布”計劃的基礎上研制出來的。此外,V2還有很多后續設計影響了后來的導彈,比如它曾有一個水下發射型號,也影響了現代的水下發射導彈。
但馮·布勞恩在研制V2時,佩納明德基地使用了大量集中營的勞工,許多勞工因此斷送了性命。而馮·布勞恩個人也加入了(納粹)國社黨,后來又成為黨衛隊軍官,甚至還是黨衛隊上校。
馮·布勞恩在戰后稱自己加入國社黨和黨衛隊,只是不想放棄自己正在從事的研究工作。的確,馮·布勞恩本人并不是一個嗜殺的人,甚至他本人也曾因同情共產主義被蓋世太保拘留。但許多人還是不肯原諒他,因為科學研究應該有個正義性的基礎,應該成為人們幸福的加速器,而不是魔鬼的奪命索。
1977年6月,馮·布勞恩因腸癌病逝于華盛頓。臨終前他很為自己的一生心滿意足,覺得自己最終實現了童年時代的幻想。但是,若能泉下相見,“死亡工廠”里的勞工們也許會讓他重新看待自己的一生。(邢兆閣 辛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