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5月29日,彼得·希格斯出生在英格蘭北部城市紐卡斯爾,父親是英國廣播公司的音效工程師。1961年,憑借一篇分子振動光譜的論文希格斯拿到了博士學位,之后他就把研究方向轉到了粒子理論。
1964年,他讀到了南部陽一郎的論文后,關于粒子如何獲得質量的理論逐漸在他頭腦中逐漸形成了。希格斯很快完成了兩篇論文,每篇都只有兩頁長,內容就是現在被稱為希格斯場理論。
《物理快報》(Physics Letters)很快接收了第一篇論文,但拒掉了第二篇論文。后來,希格斯給被拒掉的論文加了一段話,預言這個場中的一個刺激,就像大海中的一個波浪那樣,會產生一種新的粒子。然后,論文被投給了《物理快報》的對手——《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結果發表了。
希格斯認為,在137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過程中,形成一種無形卻到處存在的場,希格斯玻色子就存在于這個場內。當時有些粒子在與希格斯玻色子遭遇時,它們會降低速度,獲得質量,而另一些粒子則會不受阻礙地繼續進行。
希格斯預言了62種基本粒子的存在,其中61種粒子已獲實驗證實,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后一種未被發現的基本粒子,也是解釋物質質量之謎的最重要粒子。由于它難以尋覓又極為重要,因此也被稱為“上帝粒子”。
2012年7月4日上午,歐洲核子研究中心舉行的研討會上宣布,確實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2013年,彼得·希格斯憑借“上帝粒子”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