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騾子
2003年5月4日,世界第一頭克隆騾子誕生,美國愛達荷大學和猶他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們給他取名為“愛達荷寶石”。它出生時體重49公斤,發育正常。
2003年5月30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報道,這頭克隆的騾子是頭小公騾,由愛達荷大學和猶他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共同培育,負責克隆騾子研究的是愛達荷大學的戈登?伍茲教授。為了克隆騾子,研究者從一頭名叫塔茲的騾子身上提取了一些體細胞,從細胞核內取出遺傳物質DNA,并將其植入從母馬體內提取的、經過剔除遺傳物質的卵細胞。科學家們再將這種經過“組合”的卵細胞培養到一定階段,然后放入母馬的子宮內孕育。
科學家們共進行了305次嘗試,結果只有21匹母馬懷孕,其中有3匹體內形成持續發育的騾子胚胎。
這頭克隆騾子看上去很普通,但它頭上卻戴有3個“世界第一”桂冠:第一個克隆的騾子,第一個克隆的馬科動物,第一個克隆的雜種動物。克隆騾子的研究成果將有助于克隆其他自身繁殖有困難的瀕危動物,甚至可以使一些滅絕的動物再世。在馬科動物家族中有不少瀕危物種,其中包括比大熊貓還珍貴的普氏野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西藏野驢、蒙古野驢。大量繁殖瀕危物種是保護該物種的最有效辦法,而克隆技術可以克服自然條件下該物種交配成功率低的困難,使之大量繁衍。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