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郵協1976中日海底電纜開通官方首日封
1973年,中國、日本共同投資施工建設中日海底電纜。
清朝末年,當世界各大國通過海底通信電纜實現便利的跨洋通信時,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從日本長崎到我國上海,不久,又經廈門到香港鋪設了海底電報電纜。英商大東電報公司先后從上海到福州和從福州到香港鋪設了海底電報電纜,但上述這些我國早期的海纜在太平洋戰爭中均遭破壞。
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由于種種原因,我國還沒有一條遠距離海底通信電纜,越洋通信只能通過香港連接海外的海底通信電纜實現一部分海外通信業務。自第一條國際海底光纜開通以來,我國的通信事業突飛猛進,尤其是互聯網及其業務的蓬勃興起,對通信傳輸技術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海底光纜這種大容量、高速率的傳輸載體進一步得到了充分運用。迄今,上海先后又建成開通了“環球”、“中美”、“亞太”、“C2C”等國際海底光纜,使得目前在上海登陸的國際海底光纜總數達到了9條共6個系統,通達世界30多個國際海底光纜登陸站,形成一張覆蓋全球的高速數字光通信網絡。
中國第一條國際光纜,中日海底光纜的開通,不僅為我國改革開放后增進國際交往、擴大貿易發揮顯著作用,同時為上海國際通信傳輸全面進入光時代作出里程碑式的貢獻。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