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4月28日,在費城舉行的美國試驗生物學大會宣布發明了一種預防黃熱病的疫苗。

 

黃熱病病毒電鏡照片(網絡圖)

 

黃熱病(yellow fever)又俗稱“黃杰克”、“黑嘔”,是由黑熱病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是一種急劇性病毒病,主要分布于南美和非洲地區,在歷史上可被確定為黃熱病第一次流行是在1648年出現在墨西哥東南部的猷加敦(Yucatan)地區。它的主要媒介在城市是埃及伊蚊,在農村為趨血蚊和非洲伊蚊,傳播途徑是經蚊的叮咬,它是第一個被發現的人類急性病毒性傳染病,也是第一個被證實是由蚊類媒介傳播的疾病。

黃熱病病毒有嗜內臟如肝、腎、心等(人和靈長類)和嗜神經(小鼠)的特性。小鼠和恒河猴對黃熱病病毒很敏感,腦內接種可引起豚鼠致死性腦炎。但家兔和大白鼠對其有有抵抗力。新分離出來的毒株通過小白鼠腦內傳代會逐漸增加對神經組織的親嗜性,而可喪失對內臟的親嗜性。經雞胚多次傳代后可獲得作為疫苗的毒力減弱株。易被熱、常用消毒劑、乙醚、去氧膽酸鈉等迅速滅活,在50%甘油溶液中可存活數月,在凍干情況下可保持活力多年。過去,它曾經導致過一些毀滅性的疫疾。

特效疫苗的出現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然而,在某些非洲或南美國家,此病仍是出血癥的重要起因。由于黃熱病的死亡率高及傳染性強,已納入世界衛生組織規定之檢疫傳染病之一。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史上今日:1932年4月28日 黃熱病預防疫苗宣布問世

圖文簡介

黃熱病是第一個被發現的人類急性病毒性傳染病,也是第一個被證實是由蚊類媒介傳播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