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9日,南非考古學家羅賓遜(John Talbot Robinson)在南非的斯瓦特克朗發現了一件開普猿人的下腭骨化石。
開普猿人的下腭骨化石(網絡圖)
在羅賓遜之后,考古學家們對開普猿人也陸續有發現,現在已出土大量化石,包括牙齒、下腭骨、頭蓋骨、腿骨、臂骨以及其他骨骼碎片。對于這批化石的歸屬問題,多年來古生物學者聚訟紛紜。直到1970年代中期,才有一致結論,認為這些化石遺存是分布在南非的直立人(Homo erectus)的一種代表,直立人在進化等級上稍早于智人(Homo sapiens)。
直立人的出現標志著人類的史前時代在200萬年前所經歷的又一次巨大的變化。直立人所具有的一系列進步性特征大大地擴大了其適應性。因此,直立人再不象他們之前的那些人科成員那樣僅僅在非洲的原野上徘徊,而是在后來的歲月里頑強地走出了非洲,散布到亞洲的廣大區域以及歐洲的許多地區。直立人的腦子已經明顯增大,早期成員的腦量就已經達到800毫升左右,晚期成員則上升為1200毫升左右。而且,腦子不僅僅是體積增大了,它的結構也變得更加復雜并進行了重新改組,顯示出直立人已經有了相當復雜的文化行為。大腦左右兩半球出現了不對稱性,顯示出直立人已經有了掌握有聲語言的能力。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