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民要術》作者賈思勰像
《齊民要術》影印本
中國古代以先進的農業文明聞名于世。農耕作為最基本的經濟形式,支撐著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關于農業問題的研究與技術總結很早就受到重視,春秋戰國時期甚至出現了農學一派,與儒、道、兵家齊名,在百家中享有一定地位。歷朝歷代都有人撰寫農書,其中包括農業哲學、實用農業等內容。比如《夏小正》、《月令》、《呂氏春秋·十二紀》等都有農業哲學方面的內容。中國古代的農學史文獻中,《氾勝之書》、《齊民要術》、《陳旉農書》、《王禎農書》和《農政全書》被稱為中國古代的五大農書。五大農書都注重實用性,各有千秋,其中被譽為“農業百科全書”的是《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大概成書于公元六世紀三四十年代之間,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大型綜合性農書,主要反映了的是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的農業生產情況,對秦漢以來黃河流域的旱地農業生產技術的一個系統總結。這個總結體現了我國古代農業研究的繼續發展。因為自東漢后200多年間,各地戰火頻起,農業生產受到破壞。雖然歷代農業技術都有所進步,比如魏晉時期人字耙和無齒耙開始出現,形成“耕-耙-磨”結合的耕作技術,加強旱地防旱的技術,北魏時又積累了一整套針對不同季節的“耕-耙-磨”經驗,但研究者聊聊無幾。《齊民要術》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齊民要術》全書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約七萬字,注釋四萬多字,共十一萬多字。書前有《自序》和《雜說》各一篇,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種,記載的農諺三十多條。全書介紹了農作物、蔬菜和果樹的栽培方法,各種經濟林木的生產,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魚、蠶的飼養和疾病的防治,以及農、副、畜產品的加工,釀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產等等,幾乎對所有農業生產活動都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具體來說,《齊民要術》第一卷和第二卷記載農作物的耕種和食作物、木本植物、果樹、林木和染料作物的種植方法;第六卷是講畜牧和養魚的技術;第七八九卷是關于食品的加工制造和保存的方法,以及家庭手工業;第十卷是關于北朝統治區以外出產的農作物。書中很多的生產技巧,至今還在應用,可謂長盛不衰的農業巨著。完全可以說,《齊民要術》的出現,標志著以精耕細作技術為核心的中國傳統農學也已臻于成熟。
“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齊民要術》開篇點明農業思想,意思是除了通過以科學的態度教導農民要順應自然規律,提升精耕細作的農業產量外,更重要的是在農業經營方面傳授農民發家致富之法。這一切正好符合書名:“齊民”即指平民百姓,“要術”即指謀生方法。
《齊民要術》的作者叫賈思勰,北魏農學家,史載不詳,《魏書》中也沒有沒有賈思勰的傳記。這部承前啟后的農學著作,從公元六世紀初的北魏到宋朝,中間經過500多年,全靠手抄流傳下來。北宋時期,書籍刻印業發展較快,技術趨于完善,終得以刻版成書。公元1020年,利州轉運使李昉請求頒布《四時篡要》和《齊民要術》這兩部書,終于朝廷出在,歷時六年完成。
《齊民要術》對后世農書編寫、農業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據載,短短一個世紀出現了《齊民要書》、《齊民四術》、《山居要術》、《治生要術》等同類書籍;唐、宋以后出現的不少農書,幾乎都以它為范本,其中,元《農桑輯要》、王禎《農書》、明徐光啟《農政全書》、清《授時通考》等均受其影響。《齊民要術》中所載的種植、養殖技術的原理原則,許多都在歷代的農業生產實踐中起了重要的參考作用。
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系統的農業生產生活典籍,《齊民要術》在國外也有一定的影響。例如日本早在寬平年間(公元889年—897年)藤原估世編撰的《日本國見在書目》中,就收錄了《齊民要術》。1977年,日本學者山田羅谷把《齊民要術》譯成日文出版時寫道:“我從事農業生產30余年,凡是農民家生產生活上的事業,只要向《齊民要術》求教,依照著去做,經過歷年的試行,沒有一件不成功的。尤其關于農業生產的切實指導,可以和老農經驗媲美的,只有這部書。”在中國久已湮沒的北宋崇文院《齊民要術》原刻本,在日本高山寺藏有第五、第八兩殘卷,雖不完整,卻已是稀世之珍。原來,《齊民要術》存世的約有二十四五個版本,主要分三種情況:一是北宋崇文院原刻本,二是南宋紹興本,三是明代嘉靖年間的湖湘本。
《齊民要術》大約在十九世紀傳到歐洲,英國學者達爾文在其名著《物種起源》和《植物和動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中就參閱過這部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農學名著,并援引有關事例作為進化論的佐證。《齊民要術》更是引起歐美學者的極大注視和研究,被稱為“即使在世界范圍內也是卓越的、杰出的、系統完整的農業科學理論與實踐的巨著。”
《齊民要術》的重要意義,已經引起我國各級政府和相關人員的重視。2015年5月25日,由山東濰坊科技學院師生制作完成的52集大型三維動漫片《農圣賈思勰》已獲得國產電視動畫片發行許可證,7月正式在中央電視臺上映。全劇分為“少年農圣”、“農圣求學”、“農圣著書”三部分,運用藝術的手法刻畫了一代農圣心憂天下的精神。這或許是千年之后,對第一部古代“農業百科全書”最好的紀念吧!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