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一號”的紙帶模塊、打字機和打卡紙

 

1939年3月31日,IBM公司和哈佛大學開始研發(fā)史上首個大型機“MARK I(即馬克一號)”,它是第一個可以編程的計算機。

“馬克一號”被稱為“現代電腦的開端”,是“真正電腦時代的曙光”。它的大小為16米長,2.4米高,重達4.5噸,由開關、繼電器、轉軸以及離合器構成。它的制造使用了765000個元件以及幾百里長的電線,其基本計算單元使用同步式機械,所以它有一根15米長的傳動軸,并由一顆4千瓦的馬達所驅動。

“馬克一號”可以儲存72組數據,每組數據有23位十進制數字。每秒可執(zhí)行3次加法或減法。一個乘法需耗時6秒,一個除法則為15.3秒,計算一個對數或是一個三角函數需花費超過一分鐘時間。該大型機通過打卡紙來讀取、執(zhí)行每一道指令,每一個循環(huán)的結束需要利用打卡紙首尾相連,并且將程式碼和資料分開放置,這也就是眾所周知的“哈佛結構”。

1940至1944年間,計算機已經從科學計算領域發(fā)展到了其他領域,并且越來越多地以商業(yè)應用為導向。“馬克一號”這套計算機系統在當時的機電時代堪稱頂級。該大型機在1944年投入運營,其體積占據了整個建筑。在交付完成后,IBM將其捐贈給哈佛大學。所以,該大型機又名“Harvard(哈佛)”。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里程碑”原創(chuàng)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1939年3月31日,首個大型機“馬克一號”開始研發(fā)

圖文簡介

1939年3月31日,IBM公司和哈佛大學開始研發(fā)史上首個大型機“MARK I(即馬克一號)”,它是第一個可以編程的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