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新增120萬例的左右乳腺癌患者,基底樣型乳腺癌是其中最為兇險的一個亞型。浙江大學醫學院腫瘤研究中心董辰方教授團隊揭示:一種名為AKR1B1的酶能為癌細胞“松綁”,為其擴散轉移鋪平道路。而臨床上一種用于治療糖尿病并發癥的藥物能夠有效抑制AKR1B1的活性,科學界認為,這將有可能“老藥新用”成為對付致命性乳腺癌的靶向藥物。
3月7日,著名期刊JEM(《實驗醫學雜志》)在線發表了該項研究的論文,第一作者是2014級博士生吳學標,董辰方教授為唯一通訊作者,美國《每日科學》等媒體對這一成果進行了報道。
記者了解到,基底樣型乳腺癌近似于臨床病理分型中的三陰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最為兇險的一個亞型。該亞型癌細胞的遷移和侵襲能力強,能夠迅速擴散或轉移到腦和肺。目前,乳腺癌的其他3類亞型:管腔A型、管腔B型和HER2型均已有有效內分泌治療或靶向治療藥物,而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長期未能取得突破:化療和內分泌治療均無明顯效果,也沒有有效的靶向藥物。乳腺癌患者中10%到20%為三陰性乳腺癌。
“在癌細胞轉移前,癌細胞之間相互粘連,沒有四處游走的能力,是什么讓它們如脫韁野馬,迅速轉移到身體其他組織?”董辰方介紹,癌細胞遷移有一種重要的機制:上皮間質轉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經過EMT,癌細胞“變形”為有運動能力的間質樣細胞,獲得了在體內遷涉和轉移的能力。
課題組針對全球5000余例乳腺癌患者的生物信息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一種名為AKR1B1的還原酶在基底樣乳腺癌中的表達明顯高于其他乳腺癌亞型。進一步的研究發現AKR1B1在EMT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這一分子機制的發現,提示著科學家進一步尋找與之對應的靶向藥物。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本研究是一項基礎研究,距離臨床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仍需要大量體外和體內實驗進行驗證” 董辰方說。另一方面,老藥新用不乏成功的例子,如原本用于鎮痛的阿司匹林被發現對治療部分結腸癌有幫助。目前來看,依帕司他已進入市場且沒有明顯的副作用,有潛力成為治療基底樣型乳腺癌的靶向藥物。
該研究項目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及 “國家青年千人計劃”的聯合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