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科學技術發達的今天,復活1億年前的恐龍能實現嗎?
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中,講述了一個如何復活恐龍的故事。生活在恐龍時代的雌性蚊子吸取了恐龍的血液,并及時地被樹脂所包裹,形成了琥珀化石,科學家通過提取蚊子體內的恐龍血液中的DNA,就克隆出活的恐龍來了。然而這個故事真的可信嗎?
科學家已經成功地從年代較近的哺乳動物化石中(例如猛犸象)提取出了較完整的古DNA,但是要獲得完整的恐龍古DNA信息是不可能的。DNA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降解,距今已超過6500萬年的恐龍DNA,不用說完整的古DNA信息,就連片段都很難保存下來。即便足夠幸運找到了恐龍DNA的片段,對于克隆恐龍來說也遠遠不夠。這就像一個完整的句子被刪除了很多詞匯而變得支離破碎一樣,沒有任何意義。
DNA結構模型
有沒有辦法將這個殘破的句子補充完整呢?也許科學家可以通過與恐龍親緣關系比較近的一些生物,例如鱷類和鳥類,進行比較分析而推斷出失去的古DNA信息。恐龍是現生鳥類的祖先,應該共享相似的DNA信息。科學家可以修正鳥類的DNA信息,使其回到恐龍DNA所具有的狀態。但是如何修正鳥類的DNA又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工作,畢竟在生物的演化過程中,基因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要尋找這種變化的軌跡幾乎是不可能的。樂觀地說,就算能夠獲得完整的恐龍DNA,離最終目標還差很遠。因為恐龍的DNA需要組裝成染色體,并且放入合適的細胞中才能夠表達。不幸的是,我們既不清楚怎樣將恐龍的DNA組裝成染色體,更沒有合適的細胞去容納這些DNA。以上情況顯示,以現在的技術水平是無法克隆真實恐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