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3月7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生物學家雷納托·杜爾貝科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題為《癌癥研究的轉折點——人類基因組全序列分析》的文章。在文中,他回顧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癌癥研究的進展,使人們認識到包括癌癥在內的人類疾病的發生,都與基因直接或間接有關。而從那時起,生物學家已能從生物的基因組中分離出DNA片段,并能分析DNA片段中的堿基對排列順序。他在文中指出,人類對疾病的研究有兩種選擇:要么各自獨立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基因,或者說“零敲碎打”地研究;要么大家齊心協力,從整體上研究和分析人類的整個基因組,并測定基因組中堿基對的排列順序。杜爾貝科更贊成投入大量的財力、人力,全面測定人類基因組中的堿基對排列順序。

 

研究人員在紫外線照射下,觀察DNA

 

杜爾貝科的文章發表以后,許多科學家認為他提出了一個大膽而又富有吸引力的計劃,但也有人擔憂,以當時的技術水平難以實現這一計劃,而計劃的實施必將消耗大量的財力、人力,將會影響到整個生命科學的研究水平。爭議持續了5年左右,美國國會終于正式批準美國的“人類基因組計劃”于1990年10月1日啟動,總體計劃為15年,至少投資30億美元資助該項目計劃的實施。

除了美國,杜爾貝科的文章在全世界也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多個國家積極投入到這項計劃中。這一項目共有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中國相繼參與其中。

世界各國科學家經過共同努力,通過繪制“遺傳圖”“物理圖”“轉錄圖”等途徑,終于在2000年6月26日,繪制出了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這張圖紙相當于人類基因組的草圖,上面畫出了人類24個DNA分子上90%以上核苷酸的排列順序,這是人類基因組計劃實施中取得的一個里程碑式的成果。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在白宮表示,2000年6月26日將是“流芳百世的一天”。到2003年4月15日,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正式宣布,人類基因組計劃全部完成。

什么是人類基因組計劃?

圖文簡介

1986年3月7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生物學家雷納托·杜爾貝科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題為《癌癥研究的轉折點——人類基因組全序列分析》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