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偏遠山區,當村里有人出現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或怪叫時,家人不是帶他去看醫生,而是請“神仙”為他“驅鬼”,因為他們認為這種現象是鬼附身所致。其實,這只是一種疾病——羊癇風(又叫羊角風)的表現。
羊癇風的醫學名稱是癲癇,這一詞來源于古希臘語,指反復發作的肢體抽動或驚厥。古羅馬愷撒大帝在臨終前兩年也患了癲癇。他曾于臺伯河邊跌倒并抽搐不止,此事流傳一時,因此當時的癲癇又被稱為“倒下的疾病”。現在普遍認為癲癇是一種由腦神經元異常高度同步化放電所致的慢性腦部疾患,特點是存在能產生癲癇發作的腦部持久性改變,并出現相應的神經生物學、認知﹑心理學以及社會學等方面的后果。癲癇在人群中發病率為0.7%,可發生于任何年齡,青少年中尤為多見。
正在接受檢查的癲癇患者
引起癲癇的原因很復雜,有些病因已清楚,有些仍在探索中。前者歸為癥狀性癲癇,由各種可能影響腦結構或功能的病變所致,如腦外傷、顱內感染、腫瘤、中毒等。后者叫作特發性癲癇,除可疑的遺傳傾向外無其他明顯病因。而疑為癥狀性癲癇但未找到明確病因者則稱為隱源性癲癇。癲癇的發生是癲癇閾值降低、神經系統損害、促發因素三者綜合作用的結果。不科學的生活方式如飲酒、過度疲勞、強烈的情緒波動等均可誘發。
腦神經元異常高度同步化放電會引起癲癇
諾貝爾
由于神經元異常放電的起源及電活動傳播累及大腦部位的不同,不同類型的癲癇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包括運動、感覺、精神、行為等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常的癥狀,主要分為全面性和部分性發作。癲癇大發作時,患者往往大叫一聲、倒地、喪失意識,隨之出現四肢抽搐、兩眼上翻、口吐涎沫、舌咬傷、小便失禁等,一般幾秒或幾分鐘即可恢復。有的患者出現突發、短暫的意識障礙,但不倒地,只是雙目凝視數秒,面色發白,手中所持之物墜地,這屬于癲癇小發作;還有的患者出現不自主、無意識的動作,如咀嚼、吞咽、解衣扣、翻口袋等,被稱為自動癥;而精神運動性發作的患者則可能像《愛麗絲夢游仙境》中的愛麗絲一樣,常覺得自己的身體或圍繞身邊的物件不斷地在面前縮小或長大。
諾貝爾也是一名癲癇患者。他在嬰兒期就常抽風,他后來在一首詩中曾描寫過癲癇發作時的抽搐和痛苦。然而疾病并沒有影響諾貝爾的成就,特別是在炸藥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積聚了巨大的財富。諾貝爾逝世前,將部分遺產作為基金,設立了具有國際性的諾貝爾獎,頒發給物理、化學、生理學醫學、文學及和平5個領域(后添加了經濟學)成就最突出的人。(李勁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