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等一下,讓我先拍張照再吃!”無論是在餐廳,還是在街邊小攤,飯前拍照可謂是經久不衰啊。仔細想想,這飯前拍照也火了好幾年了,不過小編一直沒想通:美食在前,為啥非要先拍照呢!別說友誼的小船翻了,就算我們友誼的是巨輪,那也是說沉就沉啊……

 

 

1、為什么有人喜歡當“飯前拍照”的炫食一族?

 

“飯前拍照”具體指人們在吃飯之前,用手機等移動設備對事物進行拍照修圖,再通過網絡上傳到社交媒體(如微信、微博)上分享的網絡傳播現象。實質上就是一種以個人為主體的線下活動與線上傳播相結合的新型媒體社交行為。“飯前拍照”已經成為廣大網民一種另類的交流方式。通過這種方式讓別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一旦有人回復,就會產生被關注的愉悅感!移動互聯技術和智能手機的普及,讓人們開始關注個性化的小世界,開始享受在虛擬世界得到關注感的樂趣。

 

 

2、“飯前拍照”背后的心理學

 

我們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心理是看不到摸不著的,但是人的行為可以反映人們的心理狀態。那么,“飯前拍照”的這個行為背后隱藏著什么樣的心理狀態呢?

 

 

自我宣泄,舒緩壓力

 

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們,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環境壓力大,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少,人們容易產生焦慮、壓抑等感覺。“飯前拍照”某種程度上成了人們表達自己內心狀態、宣泄內心壓力的一種方式,尤其是有很多人點贊、回復時,會給人帶來滿足感。通過曬美食、互動回復的方式讓同類人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成為一個“圈子”,在某種程度上消除了人們的孤獨感和焦慮感。

尤其是現在流行的“深夜放毒”,即在深夜里發布有人的美食照片,如同毒品一樣,勾起看客們的饞蟲,然后激起深夜加班者的“羨慕嫉妒恨”的評論留言,而“放毒者”卻得到了滿足感,這也是人們緩解內心孤獨、焦慮的一種方式。

 

 

刷存在感,獲取他人關注

 

每個人都有表達自我、獲取他人認同和尊重的欲望。然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要獲得他人的關注絕非易事。每個人的關注點都不相同,具有相似興趣的人都分散在不同的角落,通過“飯前拍照”上傳自媒體的行為,讓同樣熱愛美食的人集中到了一起,既滿足了尋求關注者的需求,也滿足了看客的需求,發送信息者和接受回復信息者在虛擬網絡中互動,最大限度的公開表達自己的觀念、想法,傳播者和接受者都找到了各自的存在感和滿足感。

 

 

低調的炫耀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東方人的虛榮心比較強,在餐飲消費中也存在著愛面子、好攀比的因素,是否具有消費能力也成為一種炫耀的資本。大部分的食客已經從單單的追求美食享受發展為追求消費情調的需要(這個情調可以體現在金錢、情調上,或者體現在營養上)。而且,這種飯前拍照分享的行為表面看起來只是分享,并無炫耀之嫌,正所謂“低調的炫耀”,所以更是受到人們喜愛。人們毫無內疚的去炫耀,從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飯前拍照”也受到飲食文化的影響

 

中國是個飲食大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移動互聯技術和智能手機的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把自己的日常飲食“曬”出來,因此,某種程度上,“飯前拍照”也是飲食文化的一種傳承方式。

 

 

3、警惕“飯前拍照”滋生的心理問題

 

過分熱衷于“曬美食”,而背離了社會交往的本質,家人聚餐、朋友聚會,都在忙著拍照、發朋友圈兒,卻忘記了情感交流、語言交流。更有甚者,明明知道網上“曬美食”會帶來不好的結果,但是依然控制不住自己,“曬”過之后又會焦慮、后悔,但是“不曬”也焦慮,這種矛盾的心情讓本人非常痛苦。這種過度依賴于虛擬世界的交往,而忽略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使得人們非常容易出現成癮、強迫等心理問題。

總之,“飯前拍照”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已經到了“成癮”的地步,甚至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社會功能,那就得不償失了。

 

 

飯前還在拍照?炫食一族的你可能得了這種病!

圖文簡介

“等一下,讓我先拍張照再吃!”無論是在餐廳,還是在街邊小攤,飯前拍照可謂是經久不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