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王秀麗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馬鈴薯被稱為十全十美的食物,并在居民膳食營養當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它們長在地下,大小不一,奇形怪狀卻個個飽滿,其形狀與色澤因品種不同而有所區別,唯一的共同點便是那鼓鼓囊囊的腹肚,似乎向人們展示著它富足的養分。

 

圖1 幾種常見的馬鈴薯品種

 

蛋白結構好,能量密度低

 

馬鈴薯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這從馬鈴薯的美稱中可以得到印證,如“地下蘋果”、“第二面包”、“珍貴作物”等。馬鈴薯塊莖中淀粉含量為13.2%~20.5%,兼有直鏈和支鏈兩種結構型;蛋白質含量一般為1.6%~2.1%,質量與動物蛋白接近,可與雞蛋媲美;馬鈴薯中富含18種氨基酸,易被人體消化吸收。一般來說,馬鈴薯塊莖內含有0.6%~0.8% 的膳食纖維,比大米、小米和小麥粉含量高出2~12倍,約含有0.2%的脂肪,屬于低脂肪食品。

 

在人類膳食結構中,主糧類食物主要為人體提供每天所需的大部分能量,這是因為主糧中富含的碳水化合物是生命活動能源的主要營養素,其廣泛存在于米、面、薯類、豆類和各種雜糧中。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應占到人體所需能量的60%~65%。而薯類食物碳水化合物含量豐富,且以淀粉為主。就馬鈴薯而言,它所制成的全粉所含的碳水化合物高于大米、小麥和玉米,但其能量密度卻比這三大主糧低。馬鈴薯主食產品多以全粉加工而成,所供能量也以碳水化合物為主,具有良好的主食品質。

 

 

圖2 馬鈴薯與三大主糧宏量營養價值比較

 

脂肪含量較低是馬鈴薯與其它谷類食物的最大區別。據測算,鮮薯的脂肪含量為0.2 g/100 g,全粉中僅為0.5 g/100 g,而大米、小麥及玉米中的脂肪含量分別為0.8 g/100 g、1.2 g/100 g 和3.8 g/100 g。脂肪攝入大幅增加是近年來居民膳食結構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過多的脂肪攝入,可增加居民肥胖及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馬鈴薯因脂肪含量較低,長期食用可降低人體脂肪攝入量,優化居民膳食結構。

 

圖3 馬鈴薯作為主糧的三大特點

 

礦物質豐富維生素充足

 

除宏量營養素外,馬鈴薯還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維生素和植物化學物等微量營養素,尤其是鉀和維生素C,屬于堿性食品,能夠中和酸性食品的酸度,保持人體內酸堿平衡。100 g鮮馬鈴薯中,約含有鉀342 mg,鈣8 mg,鐵0.8 mg,磷40 mg。與其它蔬果相比,馬鈴薯塊莖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6倍,約為27mg,這在多數谷物中是沒有的,一個成年人每天吃0.5 kg的馬鈴薯即可滿足體內對維生素C的全部需要量。馬鈴薯中的胡蘿卜素含量也較高,約為30mg。此外馬鈴薯塊莖還含有豐富的B 族維生素。

 

圖4 馬鈴薯與果蔬營養成分當量

 

馬鈴薯塊莖富含維生素E、鈣、鎂、酚類物質等,是抗衰老、保健康的重要食品。彩色馬鈴薯品種還有豐富的花青素,它是一種強抗氧化劑,可清除體內自由基危害,抗衰老效果較好。此外,馬鈴薯還是一種美體食品,豐富的膳食纖維增加了人的飽腹感,減少了食物的攝入量,還能促進體內脂肪的代謝,有利于保持身體健美。

不同的馬鈴薯品種性狀各異,單單薯肉顏色這一項就包括白色、黃色、紫色和粉色。市面上以白色和黃色薯肉的馬鈴薯品種居多,紫色和粉色(紅色)馬鈴薯較為少見,上述兩種馬鈴薯統稱為彩色馬鈴薯。目前,紫色馬鈴薯品種有紫洋、紫玫瑰等,紅色馬鈴薯品種有紅美、紅云等。彩色馬鈴薯不僅營養成分高于普通馬鈴薯,因塊莖中含有多酚類化合物,如芥子酸、香豆酸、黃酮、以及花青素和硒,具有較強的保健功能和藥用價值。

 

圖5 馬鈴薯及主糧食物能量和主要營養素含量比較(100 g)

 

馬鈴薯的營養功能與藥用價值

 

馬鈴薯具有主糧食物的全部特性,亦糧、亦蔬、亦果。它的藥用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自身的藥用價值。馬鈴薯的淀粉以及蛋白質、B 族維生素、維生素C、膳食纖維等,能促進脾胃消化功能,對胃潰瘍、慢性胃炎等有一定的治療功效。馬鈴薯所含的纖維細嫩,對胃腸黏膜無刺激作用,有緩解疼痛及減少胃酸分泌的作用。胃潰瘍患者如果每天空腹吃些土豆泥可有效緩解病情。我國著名臨床營養學家李瑞芬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得了胃潰瘍,胃上就多了很多小窟窿,而土豆泥就如同小膏藥,能把這些小窟窿牢牢地封上,可促進潰瘍愈合。馬鈴薯還因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多酚化合物,而具有控制血糖、促進胃腸蠕動、預防便秘及抗癌等作用。由于馬鈴薯具有補中益氣、和胃健脾、消腫等功效,外用可敷療骨折損傷、頭痛、風濕等癥。同時,馬鈴薯還是癌癥患者較好的康復食品,食用馬鈴薯全粉或馬鈴薯泥可止吐、助消化、維護上皮細胞,防止上皮腫瘤發生,緩解致癌物在體內的毒性,可使已癌變的細胞恢復正常;由于富含維生素和花青素,可預防與自由基有關的疾病,包括癌癥、心臟病、過早衰老、中風、關節炎等。營養專家研究表明,馬鈴薯中所含有的鉀、鈣、鎂和維生素C 也都具有降血壓功效,經常食用馬鈴薯還可以改善血脂,降低血清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

 

另一方面,馬鈴薯的物理性質在醫藥方面也大有作為。例如,馬鈴薯淀粉可用于制作糖衣、膠囊等以及牙科材料、接骨黏固劑、醫藥手套潤滑劑、診斷用放射性核種載體等。馬鈴薯淀粉由于其低熱量的特點,可用在維生素、葡萄糖、山梨醇等治療某些特殊疾病的藥品中。用馬鈴薯淀粉還可制成淀粉海綿,經消毒放在傷口上有止血作用。

 

作為一種公認的健康食物,馬鈴薯的日常消費形式多樣、特色各異。作為蔬菜,它謙遜隨和,與多種食材相配,佐各式主餐;作為水果,它清爽簡單,鮮美平和,合追求健康之眾的意愿;作為主糧,歐洲人極為鐘情的杰克烤馬鈴薯曾經是工人階級的美羹,價廉且便捷。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移動端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全民營養周——占據餐盤“半壁江山”的馬鈴薯

圖文簡介

馬鈴薯被稱為十全十美的食物,并在居民膳食營養當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它們長在地下,大小不一,奇形怪狀卻個個飽滿,其形狀與色澤因品種不同而有所區別,唯一的共同點便是那鼓鼓囊囊的腹肚,似乎向人們展示著它富足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