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晃,慢慢搖,九十里外等著瞧”這條諺語頗具代表性,是判斷自己遠離震中區的重要標志。

不難理解,一次地震的極震區域并不大,七八級大震的也不過百余公里,但是人有震感的區域卻非常廣大。以2008年汶川地震為例,地震破裂長度約300公里,VIII度烈度區達到400公里左右,地震波動在20分鐘內傳遍了全球,除了黑龍江、吉林、新疆和臺灣外全國都有震感,遠在緬甸和馬來西亞的人也受到了搖晃,有感人群高達十幾億,有感區的面積超過極震區的幾百倍以上。不過,有感人員雖然很多,但90%以上的人員并不在極震區,他們感受到的并不是地震橫波,而是沒有危險性的地震面波。北京距震中1530公里遠,震后5分多鐘后感受到了地震面波,國貿大廈等高層建筑發生了搖晃,但是并沒有出現破壞和危險。于是公眾需要理解一個問題:為什么感受到地震的搖晃卻沒有危險性,分明是一次相當顯著的、普遍害怕的地震襲擊啊?為什么不需要采取緊急反應,更不必狂奔亂跑、風餐露宿呢?

話,要多說兩句。地震波在震中距百公里以內的區域,主要是縱波和橫波。由于震源在地下深處,這兩種波動便從震源發出后呈立體狀傳播,故稱“體波”,高頻分量為主,破壞性極強。當體波傳播到接近百公里并逐漸衰減以后,它們會相互疊加、干涉、繼而發育出另外一種特殊的波動--地震表面波,沿著地球表面傳播,簡稱“面波”。面波的傳播速度相當緩慢,時速約2~4公里,運動軌跡呈逆進的橢圓;周期很大,從幾秒到百秒; 持續時間非常長,2~3分鐘以上;它的能量衰減很慢,可以傳播到全球各地甚至環繞地球二三圈以上。不過地震面波的破壞性很弱,宛如一口大鐘被撞后,“余音繞梁,三日不止”。

 

圖1 地震縱波、橫波的特點。在震中距百公里內主要是縱波P 和橫波S成分,橫波的破壞性最大

 

圖2 地震面波的特點。在震中距百公里以外的區域,主要是地震表面波R ,破壞性迅速降低,圖中的波動向右前進

 

由于地震面波的周期大、振幅大、持續時間長,便最容易同高層建筑的固有周期合拍,引起高樓大廈的結構反應和大幅度搖晃。高樓自不會倒塌了,但老少婦孺黎民百姓會被搞得十分緊張,因為這種震動畢竟搖晃幅度大、持續時間長。人人都會被晃得乘船般的眩暈,出現強烈的頭發昏、心發慌的難受,走路邁步都不能自控。更糟糕的是,室內吊燈與懸掛物也跟著搖曳,甚至在面波霎那間穿經而過的幾分鐘以后,懸掛物還在頭頂上沒完沒了地晃啊晃,醉漢一樣,所以高層居民確實會有種“房子要倒塌”的恐怖感,跑又跑不下來……應該說,所有的這一切都是正常現象,這就是地震波在遠方的真實面孔。

大家是安全的。如若不信,摸摸房子的墻皮,不會裂口的;看看窗戶的玻璃,不會粉碎的。既然這兩種最容易破裂的脆性材料都沒事,何慮房屋之倒塌焉。簡言之, 一旦高層建筑里的人員遇到地震波呈“慢慢晃,慢慢搖”的情況,盡可放心:地震肯定在幾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以外。十幾分鐘后,地震局就會告訴你遠處的震中位置了。

 

 

震中離你有多遠?

圖文簡介

“慢慢晃,慢慢搖,九十里外等著瞧”這條諺語頗具代表性,是判斷自己遠離震中區的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