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一定天文常識的人都知道,當天空中出現殘缺的太陽或月亮時,就表示發生了日食或月食。古代人們常將日食、月食賦予宗教及神話色彩,比如印度的某些古老部落認為月食是一條龍吞食了月球,而中國也有“天狗食日”的說法。無論是神話傳說,還是天文學解釋,都反映出人類對于自然現象的強烈關注和求知心理。
日食
月食比日食更罕見
日食是一種天文現象,對于地球上的部分地區來說,當月球正好運行到太陽的前方時,就會將太陽的光線遮擋一部分或者全部遮擋,這樣就發生了日食。在全世界范圍內,日食每年發生的次數約為2~5次。1935年,一共發生了5次日食,而下一次“一年5次日食”的情況要等到2206年才能出現。
相比于日食,月食發生的頻率明顯要低得多,平均每年會發生2次,有時候甚至一次也不會發生。既然日食發生的次數那么多,為什么我們會覺得日食更罕見呢?這是因為發生日食的時候,月球的陰影覆蓋的區域十分狹小,特別是日全食和日環食的范圍更加有限,所以人們看到的機會很少。如果是地球上的某一個點,可能要三四百年才能夠看到一次日環食或日全食。而月食發生的次數雖然不多,可是只要能夠看到月球的地方,就能夠看到月食現象,所以在同一地點看到月食的機會就會更多。
月食
日全食與“世界末日”
中國古代早有“天狗食日”的說法,其實在世界各地的古老民族中,都對日食現象充滿了恐懼,甚至認為那是“世界末日”的先兆。日全食發生的時候,由于太陽的光線被完全遮擋,天空變得黯淡下來,對于“不知情”的人來說,確實是一種可怕的現象。
事實上,日全食也是一種正常的天文現象,從日全食發生到結束一共可分為五個階段:
初虧:日全食開始的時候,月亮的東邊緣剛與太陽的圓面重合,這時候被稱為“初虧”。
食既:當陽光透過月球邊緣照射下來時,能夠看到奇特的“貝利珠現象”,這是因為月球表面有許多崎嶇不平的山峰,這一時期又被稱為“食既”。
食甚:當月輪中心移動到日面中心時,就到了“食甚”階段,這時候太陽的光芒被月亮遮去最多,也是最黑暗的時刻。
生光:月亮繼續東移,當月面西邊緣和日面西邊緣相內切的瞬間,被稱為“生光”。這也是日全食結束的時刻。
復圓:在生光之后,月面會繼續移動,直到離開日面,而太陽被遮蔽的部分也會越來越少。當月面的西邊緣完全離開日面的東邊緣時,稱為“復圓”。這時候太陽又變回了圓盤的形狀,日全食也這樣結束了。
紅月亮
神秘的“紅月亮”
“紅月亮”并不只在小說或者電視劇里出現,月全食的時候也會出現“紅月亮”。不過這是一種比較罕見的情況,人們又將它稱為“血月”。
月食可以分為三種:半影月食、月偏食和月全食。在這三種月食中,月全食是最好看的,這時候從地球上看去,月亮并不會從夜空中消失,而是變成了難得一見的古銅色,這便是我們常說的“紅月亮”。“紅月亮”和平時的月亮完全不一樣,它的邊緣會出現一個大光圈,散發著金紅色的光芒,民間稱其為“風圈”,氣象學上稱其為“暈”,是風雨將要來臨的先兆,不過并不是每一次出現暈都會刮風或下雨。
其實,“紅月亮”并不只是在月全食時發生,平時月亮在地平線附近時,它所反射的太陽光穿過大氣層,也有可能會產生“紅月亮”,不過這時候的月亮并不一定是“圓”的,甚至在發生的時候不一定被人們察覺到。那么,為什么月全食時會產生“紅月亮”呢?
這是因為光線的折射作用,在月全食發生時,地球擋住了太陽的光芒,只有波長較長的紅色光線會通過折射照射在月亮上面,然后再從月亮反射到地球,從而讓陷入黑暗中的人們看到了神秘的“紅月亮”。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科學原理一點通官方微信公眾平臺(ID:kxyly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