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以及所有被太陽引力所“束縛”的天體的集合體。在這個龐大的家族中,太陽的質量占到了99.8%,算得上是“一家之主”了。

 

太陽系

 

太陽系的主要成員

在太陽系中,環繞太陽的天體可分為三大類,它們分別是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

除了太陽之外,太陽系最主要的天體就是行星,天文學家也將它們稱為“大行星”。太陽系中公認的有八大行星,如果按照與太陽的距離遠近來排序,它們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們都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轉,同時環繞太陽公轉。

矮行星的體型并不大,可是其質量卻能夠使它們保持球形,由于它們無法依靠自身的引力掃清自身軌道附近的區域,因此比行星“矮”一些。目前已經被公認的矮行星有五顆,其中冥王星、谷神星和鬩神星都十分出名。

小行星也像行星和矮行星那樣,沿著各自的軌道運行,同時也環繞著太陽公轉。目前被公認的小行星數目已經達到了十萬顆以上,不過它們的形狀都不規則,大多分布在木星軌道和火星軌道之間。

太陽系小型天體則包括衛星、彗星及流星等。它們共同組成了壯麗的太陽系大家庭。

 

孕育太陽系的神秘力量

太陽系是從哪里來的?在天文學中,這個問題的正式名稱是“太陽系的起源”。

大約在46億年前,一顆臨近死亡的恒星在銀河系中發生了大爆炸,它消耗了自己所有的核燃料,又受到自身超強的引力作用,開始迅速收縮,變成了一顆可怕的超新星——它的密度大得驚人,溫度超過了10000億度。之后它又發生了大爆炸,其光亮超過了幾百個太陽的亮度,沖擊波打破了銀河系中星云的分布平衡,有一部分星云匯集在一起,溫度和密度不斷增高,這部分不斷聚集能量的星云中心就是最原始的太陽。

在這之后,它的外部星云開始圍繞著中心旋轉,直到旋轉的星云逐漸冷卻下來,變成無數“小行星”,它們的直徑都只有10公里左右。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小行星也不斷碰撞,其中一些在碰撞過程中毀滅了,另一些有幸“存活”的則相互融合在一起,變成了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在靠近太陽的區域,從里到外形成了由金屬和巖石組成的四顆土質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在離太陽更遠的地方,形成了由氣和冰組成的四顆氣質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除此之外,還有無數矮行星和成千上萬的小行星圍繞著太陽運行,和許多小天體在大行星的吸引之下,變成了圍繞它們轉行的衛星。就這樣,太陽系誕生了,成為一個和諧的大家庭。

 

太陽系的“母星”

太陽只是宇宙中的一顆十分普通的恒星,不過卻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也被稱為太陽系的“母星”。

在太陽系中,太陽是唯一會自身發光的天體,它的質量約為地球的33萬倍,也是太陽系的最主要成員。如今的太陽正處于恒星演化的壯年期,其核心內用于核聚變的氫并沒有被用盡,所以太陽的亮度還會不斷增強,早期的太陽亮度僅僅是當代的75%左右。如果我們利用數學公式計算一下太陽內部的氫氦比例,就能夠算出太陽可能已經完成了自己生命周期的一半。大約在50億年之后,太陽內部進行核聚變的氫會用光耗盡,那時候太陽會變成一顆更大更明亮但表面溫度降低的紅巨星,其亮度將是現在的數千倍左右。如果太陽的溫度按著現在的速度繼續升高,大約在10億年之后,地球上的水將無法以液態的形式存在于地球表面,這樣地球生物將趨于滅絕。

在太陽變成紅巨星之后,太陽外層的氣體會受到熱脈動的影響而向外逃逸,形成行星狀星云。而太陽的外層剝離之后,就只剩下恒星炙熱的核心,最終變成白矮星。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科學原理一點通官方微信公眾平臺(ID:kxylydt)

 

太陽系:群星閃耀的“大家庭”

圖文簡介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以及所有被太陽引力所“束縛”的天體的集合體。在這個龐大的家族中,太陽的質量占到了99.8%,算得上是“一家之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