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龍重見天日

 

 

在河南的一個小村莊,幾十年來不時有人從地下挖出一種中藥材—— “龍骨”。1984年,汝陽縣三屯鄉的一位老藥材商從書籍中得知,這些龍骨是古代動物的化石,后來經著名恐龍專家鑒定,確認當地人一直采挖的“龍骨”是恐龍化石無疑2006年,“沉睡”在土壤中的恐龍,陸續重見天日。到了2007年,汝陽黃河巨龍、河南欒川盜龍等恐龍先后被發現,但是令古生物學家最為激動的還是中原龍,它是我國第一次發現有確鑿證據的大型結節龍科甲龍。

甲龍是恐龍的亞目之一,它分為甲龍科和結節龍科。中原龍化石沒有尾錘,背部的小甲片有著“結點”和“節點”,這說明它是結節龍科中的一種。

 

完美的“裝甲體系”

 

 

甲龍生活在恐龍時代的晚期,它們被稱作為食草恐龍里勇猛的“重裝武士”。

甲龍的鎧甲勝過鱷魚,它的顯著特征莫過于近乎完美的“裝甲體系”。

甲龍皮膚底層的皮骨板大小似一元硬幣,數量可達成千上萬個;皮骨板上的甲板大小從幾厘米到數十厘米不等;堅韌的角質層覆蓋于這些甲板的表面,甲板彼此鑲嵌著。這足見它鎧甲結構的復雜非同一般。

甲龍的頸部、背部及臀部整齊地排列著較大的甲板,而用來保護大型甲板之間空隙的則是細小的甲板,甲板甚至都披在了眼瞼上,這可算是極致的武裝了。

河南中原龍的甲板有:空心的圓錐體形、四邊形、屋脊形、亞圓形、腎臟形等。而堅固且輕便的甲板就是屋脊形了,這種甲板的結構是不規則淺溝狀的表面,中空的內部。

德國古生物學家發現:甲龍的甲板具有復雜的顯微組織,組成顯微組織的膠原蛋白在動物身體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床墊”或“水泥”。甲龍甲板化石上的膠原質顯微結構在億年后還可看得清清楚楚。

甲龍之所以能和白堊紀殘暴的肉食恐龍戰斗到底,憑借的就是完美的“裝甲體系”。

 

甲龍的致命武器

 

 

甲龍最致命的武器,就是尾錘。甲龍尾巴最末端,形狀近似一對連接起來的圓球就是其錘狀骨,它重量通常可達50千克。而這個尾錘為什么在保證攻擊力的同時又能有效減重呢?其原因就是有孔。

尾錘“鎖鏈”的強度與靈活性決定了它的攻擊性。甲龍尾巴上骨化的肌腱,緊密地與尾椎、骨盆聯結在一起,而尾巴最末7節的尾椎則和骨錘結合到了一塊。此構造使甲龍尾巴在水平方向靈活性大為提高,也因此形成了以左右搖擺的扇面。

善用尾錘的甲龍精通“打蛇打七寸”之道。俗稱“霸王龍”的暴龍被古生物學家發現:曾經在它一段腿骨上骨折后又愈合的痕跡,極有可能是它在襲擊甲龍時被尾錘擊中后留下的。

 

草食恐龍帝國的“末代帝王”

 

最早發現甲龍類恐龍化石是在歐洲侏羅紀的地層中,而它們最繁盛的年代是之后的白堊紀,在白堊紀晚期便是“恐龍時代的終結”。在白堊紀結束后,這些龐然大物的故事就只能從化石里去猜想了。

 

圖片來自于網絡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科學原理一點通官方微信公眾平臺(ID:kxylydt)

 

 

披著“鎧甲”的重裝武士——甲龍

圖文簡介

在河南的一個小村莊,幾十年來不時有人從地下挖出一種中藥材—— “龍骨”。1984年,汝陽縣三屯鄉的一位老藥材商從書籍中得知,這些龍骨是古代動物的化石,后來經著名恐龍專家鑒定,確認當地人一直采挖的“龍骨”是恐龍化石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