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蝦、蟹的人都知道,在未入鍋之前,它們的顏色都是灰白的,但是出鍋之后,它們身體的顏色就像施了魔法似的變成了紅色。那么,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蝦和蟹同屬甲殼類,種類繁多,在它們堅硬的甲殼下面有一道真皮層,真皮層中散布著很多色素細胞,蝦和蟹的顏色就是由這些色素細胞決定的。這些細胞能夠吸收和反射光線,不同的色素細胞,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長的光線,就會使蝦、蟹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當然,甲殼類動物的色素細胞也會隨著光線的明暗而變化,隨著光線的強弱而擴張或收縮。就像人們的眼睛一樣,人的瞳孔也會隨著光線的強弱或放大,或縮小。當色素細胞向四周分散擴張時,細胞的面積也跟著擴大,所吸收和反射的光線也相對增多,于是它們的顏色就變得明顯和鮮艷起來;當色素細胞向內收縮時,細胞內的色素逐漸集中起來,有時甚至會縮成很小的斑點,群集起來。細胞的面積變小了,當然它所吸收和反射的光線也會變少,于是它們的身體顏色就顯得暗淡起來。

 

 

而且,蝦、蟹自身的顏色也與它們所在的環境有關,淡水里和陸地上的蝦、蟹真皮層中的色素細胞與海洋里的甲殼動物相比就顯得少一些,沒有那么多種多樣,因而色彩也相對單調些。海洋里的蝦、蟹相對來說具有更加鮮艷的顏色和美麗的斑紋。

 

 

蝦和蟹甲殼中雖有各種不同的色素細胞,但兩者相似的一點是,它們身體中都含有大量的蝦紅素細胞。蝦紅素屬于類胡蘿卜素,該色素原為橙紅色,可與不同種類的蛋白質結合,而變成不同的顏色。當蝦、蟹經過蒸煮后,在高溫下,大部分色素遭到破壞,發生了分解,慶幸的是,唯獨其中的蝦紅素沒有遭到破壞,于是它們的身體就呈現出橘紅色。

 

 

蝦、蟹的背部蝦紅素比較多,因此顏色就顯得紅一些。而附肢的下部蝦紅素少,所以顏色就顯得淡些。還有的地方無蝦紅素存在,比如蟹的腹部,即使再高溫蒸煮,也不會出現紅色,仍然是白色。

除了蝦、蟹,其他甲殼類動物也都是如此。不論它們原來是什么顏色,只要將其加熱或者用甲醛浸泡,它們的體色都會變成紅色,這是因為它們體內的色素蛋白質受熱變性,原來與其蛋白質結合的色素從中逃離出來,便顯露出紅色。

作者:藺亞丁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科學原理一點通官方微信公眾平臺(ID:kxylydt)

 

為什么煮熟的蝦、蟹會變紅?

圖文簡介

吃過蝦、蟹的人都知道,在它們未入鍋之前,它們的顏色都是灰白色的,但是出鍋之后,它們身體的顏色就像施了魔法似的變成了紅色。那么,這到底是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