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研究人員發現了200萬年前一顆超新星留給地球的“禮物”。當時,被一顆超新星拋入太空的鐵原子在地球留下痕跡。

當一顆大質量恒星作為II型超新星結束其生命時,這場爆發把鐵-60拋射到星際介質中。在地球自然界中,這種鐵的放射性同位素并不存在。因此,地球上的鐵-60很可能是造訪太陽系的超新星物質。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Shawn Bishop及其同事發現磁鐵礦晶體化石鏈里存在鐵-60原子。這種晶體被一種名為趨磁細菌的微生物制造,來源于兩個太平洋沉積物巖芯中。研究人員使用加速質譜儀對這些化石以及其他含鐵的次生礦物進行了化學萃取,然后根據鐵-60大約260萬年的半衰期,重建了這些材料的沉積時間線。

由于這兩個獨立的巖芯跨越了一個沉積作用率、沉積環境和磁鐵化石濃度缺乏實質性變化的共同窗口,作者推理說,這些鐵-60原子記錄了超新星物質可能在260萬~280萬年前的更新世到來。研究人員表示,這時恰逢海洋軟體動物、螺和雙殼動物群出現了一場公認的滅絕事件以及一個全球變冷的階段。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科學原理一點通官方微信公眾平臺(ID:kxylydt)

化石記錄200萬年前超新星活動

圖文簡介

近日,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研究人員發現了200萬年前一顆超新星留給地球的“禮物”。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Shawn Bishop及其同事發現磁鐵礦晶體化石鏈里存在鐵-60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