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和蚺都是體型巨大的蛇,雖然看上去差不多,但它們的共同祖先卻要追溯到恐龍時代。澳大利亞國立大學14日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這兩類蛇在相似的棲息環境中獨立進化出了類似的特征,這一發現為爬行動物的“趨同進化”提供了新證據。

蟒和蚺在生物分類學中分屬不同的科,但都是體型巨大的蛇,比如網紋蟒和森蚺,都能長到近8米長。它們都用扼殺的方式殺死獵物。但實際上,它們的共同祖先生活在7000萬年前的恐龍時代。

通過研究來自美洲和澳大利亞的近2000件蟒和蚺標本的頭部形狀,研究人員發現,由于棲息的自然環境相似,蟒和蚺雖獨立進化,卻發展出了類似的外觀和特性。這種類似性至少出現在5種環境中,比如棲息在水中、洞穴里、以及樹上的蟒和蚺,外觀都很相似。

負責此項研究的達明·埃斯凱雷說,蟒和蚺是爬行動物所謂“趨同進化”的重要例證。“趨同進化”是指物種為適應同樣的環境而進化出相似的特性。

“如此顯著的‘趨同進化’范例顯示了自然選擇的力量,以及生命有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埃斯凱雷說,“如果獨立進化的不同物種在遇到相同挑戰時發展出相同的特征,我們就可以從中預測進化的進程。”

在自然界,其他“趨同進化”的明顯例證還包括鯊魚和海豚,二者雖無關聯,卻進化出了類似的體型;還有已滅絕的有袋哺乳動物塔斯馬尼亞虎和胎盤類哺乳動物狼,體型也很相似。

埃斯凱雷說,并非所有的進化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但類似于蟒和蚺的“趨同進化”表明,自然選擇在塑造生物多樣性方面十分重要。

 

 

科普:科學家首次發現蟒和蚺的“趨同進化”現象

圖文簡介

蟒和蚺都是體型巨大的蛇,雖然看上去差不多,但它們的共同祖先卻要追溯到恐龍時代。澳大利亞國立大學14日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這兩類蛇在相似的棲息環境中獨立進化出了類似的特征,這一發現為爬行動物的“趨同進化”提供了新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