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水星這么像月球
水星同太陽的距離僅5790萬千米,所以水星同太陽的角距離不會超過28°,很容易被淹沒在陽光里,所以人們對水星的了解并不多。1973年,美國發射了一枚名為“水手10號”的探測器,拍攝了大約5000張水星照片,人類才逐漸認識了水星。
水星地形圖
水星外觀和月球十分相似,不僅在其表面遍布環形山,而且輻射紋、盆地、平原、山脊等地形也都和月球非常相似??茖W家解釋:由于水星表面大氣稀薄,無法抵御來自宇宙間的隕石,所以水星經常受到隕星的撞擊,撞擊后所產生的痕跡也不容易被抹去,所以在水星表面留下了很多隕星坑。到目前為止,水星表面最大的地貌是卡路里盆地,可能是一顆直徑超過100千米的小行星撞擊造成的。盆地的底部和月海平原較為相似,是由隕石撞擊水星時引發巖漿噴溢而形成的。
另外,和其他行星相比,水星的體積較小,比月球稍大一些,水星的大小相當于三個月球。同時水星有一個熔融的核心,這個核心占到了水星體積的百分之四十二;相比之下,地球的地核只占到了地球體積的百分之十五。因此有人認為:水星并不是一個完整的行星,它更像一個被剝掉外殼的行星核。
關于這個論點,科學界流行著三種假說。第一種認為水星的前身是一顆2.25倍于目前水星質量的石質星球,在太陽系形成的早期遭受到了一個質量約為水星質量六分之一的小行星的撞擊;在撞擊之下,水星被剝去了原有的外殼和大部分地幔,所以殘留的部分中核心就占了很大的比例。第二種假說認為,在太陽穩定點火之前,水星的前身行星就形成了;在太陽發光的過程中,水星前身的表面溫度高達2000~3000℃,高溫將水星前身的表面巖石由固態變成了氣態,之后被太陽風帶走了。第三種假說認為,水星是從太陽系的原始星云中形成的。由于水星形成的位置距離太陽比較近,而太陽的星云引力非常強,所以那些本來被水星吸引的元素被太陽的引力吸走,只有那些較重的金屬元素沒有被太陽吸走,留在了水星中,這就是水星金屬元素比例很高的原因。
水星是創紀錄的行星
水星被稱為“創紀錄的行星”,是因為它在八大行星中獲得了幾個“最”記錄。
它是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水星和太陽之間距離為5790萬公里,比其他任何一個太陽系中的行星距離都近。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發現比水星更接近太陽的行星。
它是軌道速度最快的行星。因為水星距離太陽最近,所以它受到的太陽引力最大;在這種情況下,水星在自己軌道上速度比其他任何行星都快。水星的軌道速度為每秒48千米,比地球的軌道速度快18千米。如果我們以這種速度來環繞地球的話,僅僅十五分鐘就可以環繞地球一周。
它是表面溫差最大的行星。水星表面沒有大氣的調節,距離太陽又是如此的近;在太陽高溫的烘烤之下,水星向陽表面溫度甚至可達430℃,背陽表面在夜間可下降到零下160℃,晝夜溫差近600℃??梢哉f,水星是一個冰火兩重天的星球。
它是衛星最少的行星。現在人類在太陽系中發現了很多衛星,總數超過60個。但水星和金星并沒有自己的衛星。
水星年是太陽系中最短的年。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需要一年時間,而水星公轉太陽一周只需要88天,這是因為水星公轉速度快的原因。水星年雖然很多,但水星日也比其他行星長,水星自轉一周大約需要59天,在水星上度過一晝夜,相當于在地球上度過了176天,同時水星也完成了公轉兩周。所以水星上的一天等于兩年。
水星凌日是怎么回事?由于水星和地球的繞行軌跡不在同一個平面上,而是有一個7度的傾角當水星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的時候,我們能夠在太陽圓面上看到一個小黑點經過,這種現象就叫做水星凌日。其實水星凌日的道理和日食道理類似,所不同的是水星距離地球比月球到地球的距離遠,水星能夠遮擋住的太陽面積太小了,完全不足以令太陽的亮度減弱。所以我們的肉眼是無法直接看到水星凌日現象的,只能借助望遠鏡來進行觀測??茖W家研究發現,每一百年中水星凌日平均發生13次。
開普勒
在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發現水星凌日的是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他還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從1631年到2003年之間,人類記載共發生了50次水星凌日。在今后的十幾個世紀里,水星凌日只會發生在5月或11月。
為什么會有水星文化?
水星表面和月球很像,到處都是環形山、大平原、盆地等地理地貌。水星上的環形山和月球上的環形山一樣,都被人類命名了名字。水星表面的環形山都是以那些著名文學家的名字命名的,為什么不用科學家的名字呢?因為科學家的名字早就被我們用在了月球環形山上。這些名人的名字將永遠與日月共存,以此來彰顯他們為人類做出的杰出貢獻。
現在水星表面的300多個環形山已經被國際天文聯合會命名了,其中15個是以中國的人物名字命名的。有俞伯牙(春秋時期著名音樂家)、蔡琰(東漢女詩人)、李白(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唐代大詩人)、董源(南唐畫家)、李清照(南宋時期著名女詞人)、姜夔(南宋杰出的音樂家)、曹雪芹(清代著名文學家)、魯迅(中國近代文學家)等等。
俞伯牙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科學原理一點通官方微信公眾平臺(ID:kxyly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