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自從1898年發現首顆威脅地球的小行星“433艾若思”(愛神星)以來,科學家已發現超過15000顆這樣的近地小天體。所謂“近地小天體”是指那些對地球有潛在威脅并與它的距離小于4500萬公里的小行星、彗星或隕星。
美國《發現》雜志曾評出“威脅人類生存的21世紀二十大危險”,其中近地小天體撞擊地球位于首位;在聯合國認定的“世界四大突發災難”中,近地小天體撞擊地球也位居第一。可見,近地小天體對地球的潛在威脅之大,它們有地球的“頭號殺手”之稱。
2013年2月15日,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州發生一起近地小天體墜落事件。這顆直徑約60米的隕星在穿越大氣層時摩擦燃燒,發生爆炸,產生大量碎片,形成了所謂“隕石雨”;在墜落區域,許多建筑的窗戶玻璃破裂,這一事件造成了1200多人受傷。
目前令科學家最為關注的是一顆叫做“阿波菲斯”的近地小天體,據科學家計算,到2029年,這顆直徑約400米的小行星與地球的距離將不到4萬公里。盡管它2029年撞上地球的危險已被排除,但在2036年仍然存在著與地球發生碰撞的可能性。不過美國宇航局、歐洲航天局等目前已成立專門機構應對近地小天體對地球的威脅,因此民眾不必過于擔憂。
為了保衛地球安全,科學家正想方設法來避免近地小天體與地球相撞的災難。中國科學家周海中教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指出:科學界目前有多種防御方案,并且有些方案正在準備付諸行動;具“理論可行性”的方案主要有:
一是用核武器去炸掉它,但麻煩的是爆炸很可能把它變成許多小“殺手”,把帶有放射性的物體拋入不可預測的軌道;而對于一些松散結構的近地小天體,爆炸所起到的作用又很有限。這種方法一直“毀譽參半”。
二是用太空飛船撞擊它,改變其軌道或把它撞碎。這種方法比較有效,但如同用核武器一樣,很可能把災難擴大數倍;它也一直“毀譽參半”。
三是用航空器給它施加壓力(即用機械力),使它加速或減速,從而改變其飛行方向。這種方法比較理想,但不易實行,并存在一定的風險。
四是用激光使它的表面物質向外發散,從而產生反向加速度使它改變飛行方向;或者用超強激光把它摧毀成對地球無害的小碎塊。這種方法也比較理想,但必須要有超大功率的激光系統。
五是用油漆涂料來改變它的顏色,影響它吸收太陽光和熱量,通過熱能的變化來改變其軌道。這種方法見效比較慢,另外所需的大量涂料如何運去也是個問題。
六是用火箭把一面巨大的風箏形太陽帆發送到它的上面,而張開的太陽帆利用反彈太陽光子所產生的壓力把它逐漸推離原來的軌道。這種方法的技術要求較高,難度較大。
七是在它的表面插入一種如火箭那樣的裝置,讓這種裝置不斷地噴出物質,像噴氣式飛機一樣,通過反作用力來改變其飛行方向。這種方法好像有點浪漫色彩。
周教授還指出:所有的方案現在幾乎都停留在理論設想階段;它們是否切實可行可靠,還需未來的實踐加以檢驗。(編譯/陳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