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發布消息稱,天文學家利用開普勒望遠鏡和雨燕探測器觀測到一批高速旋轉的恒星,其產生的X射線是太陽X射線峰值水平的100多倍。這些恒星因旋轉速度太快而被壓扁成南瓜形狀。 研究人員認為,這是由密近雙星造成的,在這種雙星系統中,兩個類日恒星發生了并合。
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團隊負責人史蒂夫·豪厄爾說,太陽平均自轉一圈需要近一個月,而新發現的這18顆恒星平均僅需幾天。“這些恒星同樣會出現恒星黑子、耀斑和日珥等活動,但如此快的自轉速度讓這些活動發揮到極致”。其中10個新發現恒星比太陽大2.9倍到10.5倍,表面溫度比太陽稍高或略低。天文學家將它們分成次巨星和巨星兩類,它們大多處于比太陽更高級的進化階段,最終將成為更大的紅巨星。
這批恒星中最大的當屬一個K型橙色巨星,被命名為KSw 71,比太陽大10倍,但是更冷,顏色更紅,自轉速度比太陽快4倍 ,自轉一圈僅需5天半,而產生的X射線則比太陽峰值多4000多倍。KSw 71被認為是繼密近雙星系統里兩個類日恒星并合后才形成的。
開普勒空間望遠鏡觀測區域覆蓋天鵝座和天琴座的一部分,研究人員利用它發現了93個新的X射線源,很多X射線源都是此前在X射線或紫外線中未發現的;他們還利用加州帕洛馬山天文臺的200英寸望遠鏡獲得了最亮光源的光譜,這些光譜展示了這些恒星的化學組成。
萬圣節即將到來,連宇宙都派出“南瓜”星來湊熱鬧?與其說是時間巧合,不如說NASA巧妙選擇信息發布的時間窗口來引起公眾關注。
善于在科普上做文章一貫是NASA特色,無論是找到“地球大表兄”還是在火星上發現液態水,NASA都賣足了關子,也賺足了眼球。
“南瓜”星的發現更說明,其科普“功力”不僅見于重大科學事件,更見于日常科學傳播。不得不感慨,科普工作,咱得好好向NASA取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