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一場枯燥無味的演講或音樂會期間打了一個很大且令人尷尬的哈欠時,你實際上屈從于一種查爾斯·達爾文在其考察筆記中提到且在動物中如此普遍的本能反應。“看到一條狗、一匹馬和一個人打哈欠,會讓我感到所有動物多少都是建立在一個基礎之上的。”達爾文在1838年寫道。
不過,科學家仍未就為何人類會打哈欠或者它來自哪里達成一致意見。為此,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科學家觀察了29種正在打哈欠的不同哺乳動物的視頻。這些動物包括老鼠、小貓、狐貍、刺猬、海象、大象以及人類。
他們發現了一種模式:在有皺紋的大腦外層(被稱為腦皮層)擁有較少神經元的小腦袋動物,和擁有較多皮層神經元的大腦袋動物相比,會產生時間更短的哈欠。科學家在日前出版的《生物學快報》上報告了這一發現。
靈長類動物打哈欠的時間通常比非靈長類動物長,而擁有約120億個皮層神經元的人類打哈欠的平均時間最長,會持續6秒多鐘。與之相反,擁有小腦袋的老鼠打哈欠的持續時間不到1.5秒鐘。科學家表示,此項研究支持了一種長久以來的假設,即打哈欠能帶來重要的生理效應,比如增加通往大腦的血液流動并讓大腦平靜下來。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科學原理一點通官方微信公眾平臺(ID:kxyly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