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是指那些呈現出固態、氣態或液態,能夠自己發光的球狀或者類球狀天體。我們每天見到的太陽就是一顆恒星。由于大多數恒星都離地球十分遙遠,所以在沒有特殊工具的幫助下,很難發現它們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
太陽
比太陽更亮的恒星
星星指肉眼可見的宇宙中的天體,大致可以分為行星、恒星、彗星等種類。行星本身并不會發光,我們看到的是它們反射太陽的光芒;恒星就是類似太陽的天體,它們的內部會產生能量反應,并且以光的形式向空中輻射。天文學家指出,決定人們觀察星星亮度有兩個因素:星星本身的發光能力以及星星與人類之間的距離。
天文學家在2010年7月發現了一顆迄今已知質量最大的恒星,它被天文學家命名為R136a1,如今質量接近265個太陽,并且正處于劇烈“燃燒”中,所發出的光芒是太陽的接近1000萬倍,可以說是目前人類探測到的最亮的恒星了。
這顆名為R136a1的巨型恒星,位于蜘蛛星云的中心地帶,蜘蛛星云又位于大麥哲倫星系中,而大麥哲倫是靠近銀河系的一個古老星系,兩者之間的距離僅為16萬光年。R136a1的發現刷新了宇宙最亮恒星的歷史,也讓人類看到了宇宙空間的無限可能性。
已知最大的恒星R136a1
瘋狂“逃跑”的星星
宇宙空間是廣袤無垠的,所有的星星看上去就像固定在夜空中一樣,紋絲不動。可事實上,一些恒星一直都在宇宙中快速地移動,有的移動速度甚至達到了每秒數千公里,甚至是上萬公里。這些快速“逃跑”的恒星在銀河系中并不少見。
銀河系中有著無數顆高速移動的恒星,它們大多數都具有同樣的命運,那就是被黑洞拋射出來,然后快速“逃離”銀河系。我們可以假設有兩個超大質量的黑洞相互作用,那么很有可能會拋射出超級超高速恒星,其速度甚至可以達到光速的三分之一。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家一共發現了約20顆這樣的超高速恒星。由于這些超高速恒星可能擁有自己的行星,所以有可能充當著外星生命的星系運輸機。當然,這些都只是科學猜想,事實還等待著科學家們的證實。
恒星
恒星的死亡之謎
恒星也有自己的“壽命”,從誕生、成熟到衰老、死亡,這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
在恒星形成幾百萬到幾千億年之后,恒星核心中的氫會被消耗殆盡,質量較大的恒星的消耗速度要遠遠超過質量較小的恒星。當恒星核心中的氫被消耗完之后,核心內的核反應就會停止,而留下一個氦核。由于恒星的演化失去了抵抗重力的核反應能量,所以恒星的外殼將開始引力坍縮,恒星內部的溫度和壓力會不斷升高,如果核心溫度超過了1億開氏度,核心就會發生氦聚變過程。如果恒星的質量還不足以產生氦聚變,就會逐漸釋放熱能,漸漸冷卻,最后變成矮星。另外,有的恒星到了演化末期,會由引力坍縮而發生超新星爆炸,從而變成中子星。一顆半徑約10公里的中子星,其質量卻是太陽的2倍左右,乒乓球大小的中子星就相當于地球上幾座山的重量。如果恒星無盡坍縮,則會變成可怕的黑洞。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科學原理一點通官方微信公眾平臺(ID:kxyly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