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一般在公歷9月23日前后,古語稱“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這時太陽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全球各地(兩極除外)都是晝夜平分。今年秋分交節時刻為9月22日22時21分,這也是近120年來最早的一個秋分時刻,以前更早的秋分時刻,要追溯到1896年的9月22日21時03分。

秋分節氣,不但北方,連南方大部分地區也開始進入秋天,暑熱迅速消退。所謂“陰陽相半”指天地之氣陰盛陽衰,正到勢均力敵的程度。與繁茂的夏季比起來,這時花木凋零、草枯葉落,人也容易產生凄涼、抑郁之感。這種“秋季抑郁癥”心態最典型的代表是戰國宋玉的“悲哉秋之為氣也”。其實,從正面看,秋分時節云量減少,景物鮮明,也即詩人贊美的“秋水共長天一色”,抬頭碧空萬里,出外涼風習習,人稱“秋高氣爽”,而且丹桂飄香,蟹肥菊黃,正是游賞、品嘗美食的好機會。所以人的內心如果沒有“悲哉秋之為氣也”念頭的話,秋分其實是美好宜人的時節。

元稹的《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

琴彈南呂調,風色已高清。云散飄搖影,雷收振怒聲。

乾坤能靜肅,寒暑合均平。忽見新來雁,人心敢不驚?

首句說按音律八月屬于十二律的“南呂”?!袄资铡本?,源自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古人認為雷是天地陽氣過盛引起的,秋分后陽氣衰落,所以不打雷了);二候蟄蟲坯戶(冬眠的動物做繭、封窩門);三候水始涸(河流進入枯水期)”?!昂詈暇健?,指秋分是從暑到寒的盛衰轉折點,不但晝夜平分,也是氣溫處于全年平均值的日子。最后二句則也有“悲哉秋之為氣也”的意味。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朝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華北地區的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說明秋分節氣是播種冬小麥的最佳時節。秋分后,北方冷氣團勢力漸增,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會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這就是所謂“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

與此同時,人體的陽氣也由夏季的向外宣發轉變為向內收斂,人體的新陳代謝也趨向于減緩,陽氣減弱、陰氣增強。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在秋分養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平補平調,不可出現偏頗。在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都不能離開“養收”原則?!秲冉洝に貑枴氛f:“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這是說,早臥可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可以順應陽氣的保持,使肺氣得以舒展。

秋季天氣干燥,主要外邪為燥邪,秋分之前有暑熱的余氣,燥邪多為溫燥,而秋分之后,寒涼漸重,多出現涼燥,在養生、飲食、藥補上都要分別對待。要保持神志安寧,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在情緒上要看到金秋季節天高氣爽積極的一面。秋分是體育鍛煉的好時機,但仍要注意順應“養收”原則,不可運動量過大、出汗過多。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科學原理一點通官方微信公眾平臺(ID:kxylydt)

 

秋分:秋高氣爽 晝夜平分

圖文簡介

秋分,一般在公歷9月23日前后,古語稱“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與此同時,人體的陽氣也由夏季的向外宣發轉變為向內收斂,人體的新陳代謝也趨向于減緩,陽氣減弱、陰氣增強。秋分是體育鍛煉的好時機,但仍要注意順應“養收”原則,不可運動量過大、出汗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