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8日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根據國際小行星中心網站最新發布,通過全球聯測,目前科研人員已發現1640顆“潛在威脅近地小行星”。

1994年彗木相撞事件發生后,國際天文學界就逐步重視近地天體撞擊地球的風險。國際天文學界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為主,就近地小行星觀測兩次制訂系統目標,第一次是在1998年-2008年期間,通過10年時間觀測到90%以上直徑大于1公里的近地小行星,這一目標基本完成;第二次是在2005年-2022年期間,將直徑在140米以上的近地小行星全部觀測到,目前離實現這個目標還有較大距離。

我國的中科院也在1999年組建“近地天體探測和太陽系動力學研究”團組,2006年10月在江蘇省盱眙縣建立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觀測站,并成功安裝了1.2米施密特近地天體望遠鏡。

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首席研究員趙海斌介紹,所謂潛在威脅近地小行星,是因為它們的直徑“相當大”,至少140米;運行軌道與地球軌道也很接近,在750萬公里之內。

據統計分析,直徑10千米的小行星以秒速10千米撞擊地球時的能量,相當于30億個廣島原子彈。天文學界普遍認為,發生在大約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的原因,就是直徑10千米左右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

天文專家介紹說,有可能作為太空“殺手”威脅地球和人類的不僅有近地小行星,還有近地彗星。在天文學中,常把近地小行星與近地彗星統稱為近地小天體。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科學原理一點通官方微信公眾平臺(ID:kxylydt)

 

背景鏈接:超過1640顆小行星對地球構成潛在威脅

圖文簡介

記者8日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根據國際小行星中心網站最新發布,通過全球聯測,目前科研人員已發現1640顆“潛在威脅近地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