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萬元人民幣,最近日本葡萄品種“浪漫紅寶石”在競拍會上開出了如此天價。這串葡萄大約30顆,折合每顆葡萄2433元人民幣,讓人驚呼“到底還能不能好好吃葡萄了”。

何止是葡萄,歷數近年來日本農產品牛肉、大米等,都曾刷出高價。不禁要問,難道打上“日本”標簽的農產品身價就漲了嗎?

 

調查 宣傳炒作與生產成本的合力

據新華社報道,日本全國農業協會聯合會石川縣分部介紹,這次拍賣的“浪漫紅寶石”這一新品種開發歷時14年,其糖度在18度以上,每串重量不低于350克,每顆葡萄大如高爾夫球,外皮顏色比普通品種紅,每顆葡萄的重量到20克以上才能出貨。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曹斌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日本每年都會有農產品拍賣,特別是第一個產品出來后,這是一種商業模式,也是為農產品做宣傳。”

中國葡萄協會會長晁無疾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所謂的‘天價葡萄’從根本上來說只是一種炒作,一個新品種的問世需要給它一個噱頭引起人們的關注。日本不僅炒作過葡萄,還天價拍出過大米、牛肉等。而且,這種炒作不光日本有,中國也有。”晁無疾說。

除了拍賣炒作,在曹斌看來,天價也有天價的理由。首先,市場確實存在高端消費需求,于是有人進行品種改良,推出一些差異性產品;其次,日本的人力費用很高,再加上不菲的培育和包裝成本,多方面的原因促成了“天價”。

“日本對于專利的保護力度很大,開發新品種后,未經允許使用則會受到重罰,制度非常完善。健全的機制保障了開發權益,形成體系后,就有很多人不斷地投入開發,品種也就越來越好。而目前,中國國內的機制還不夠成熟。”曹斌補充道。

 

追蹤 嚴格把控育出高價的底氣

一位不愿具名的葡萄貿易業內人士向科技日報記者透露,日本葡萄的種植方式已經大大超越了中國傳統的葡萄種植方式。比如,對于葡萄藤株與株之間的間距、葡萄的長勢、架勢和相關的種植技術等,他們的要求都相當苛刻。

資料顯示,在日本,新的葡萄品種培育出后,要先由各縣的果樹研究所(或果樹試驗場)引進,進行栽培適應性實驗,篩選出適合當地栽培的品種后,再由各地農業改良普及中心推廣到農戶。

另外,日本葡萄通常采用無核化、無棱化、大粒化技術進行培育。晁無疾表示,日本實行無核化栽培,可以將有核植物變成無核,“紅寶石”葡萄每顆都達到20克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在具體的栽培中,日本葡萄往往采用疏穗、套袋、設施栽培、根際限制栽培等栽培技術。雖然成本高,但能夠切實達到病害發生率低、果粒大小均勻、糖度高等要求。在進行葡萄采收時,農民往往會先對果實進行抽樣檢查,當其糖度和著色達不到要求時,絕對不會進行采收,就算被采收也將會被作為次品葡萄便宜銷售,甚至直接被倒掉。

在晁無疾看來,日本對農產品的安全問題把控得十分嚴格。“早在2006年5月就針對食品中化學品殘留問題制定出臺了苛責標準——‘肯定列表制度’,把農藥使用量限制得相當嚴格。”

那么,日本農產品是如何保障沒有農藥殘留超標問題的呢?一個最重要的硬性標準是,實行分級制度。

著名果樹專家永田榮一先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說,日本種植栽培分為三類,目的是為了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一種是有機栽培(JAS),100%不允許使用農藥;一種是特別栽培,也就是綠色栽培,比普通栽培的農藥使用減少50%;第三種是普通栽培,即正常使用農藥化肥的栽培,也要達到日本全國的最低環保標準。

永田榮一還說,對于不同種類栽培的農產品,要求在出售時要標注清晰并打上不同等級的環保標簽,不同等級的農產品價格差距很大。另外,日本農作物一般采用天敵和人工的方法減少蟲害。因此,在農藥問題上,這串“紅寶石”就有了令人信服的安全保障。

為了增加民眾對于農作物食品安全的信任度、提高農民在種植時的責任意識,日本還推行實名制銷售。超市里售賣的水果蔬菜都有屬于自己的“身份證”:一方面,產品的名稱、產地、商戶號、采摘時間、土壤情況等信息必須貼在包裝上;另一方面,生產者要在蔬菜上掛上自己的名字或家里的照片,同時還會公布在官方網站上,向消費者公開的同時也向農戶公開。

 

延伸 政策補貼為農產品價格“保駕護航”

記者了解到,日本的天價水果可不止是葡萄,在日本,一個草莓售價人民幣25元,一個方形西瓜人民幣600多元,一盒(兩個裝)甜瓜人民幣7.7萬元。高價格的水果對質量要求也是相當高,比如只有含糖量超過13%的夕張哈密瓜才可以作為品牌產品進入市場;而京都蔬菜,每一類都必須在長短、粗細、形狀、外觀等數值上達到一定標準才可注冊品牌進行上市交易。

“品質好。”這是旅日多年的孫文斌對日本水果的印象。他覺得,日本人對自產水果有一種自豪。“在日本,進口水果反而比本地便宜,國民都愛買本國出的。”

日本農協顧問柳澤先生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日本以發展高端農業為突破口,不與進口農產品比價格,與其比品質比口感,在夾縫中摸索出一條農業的生存之路,使農業由傳統方式向現代農業、精品農業發展。

中國農科院科學研究所科研處處長劉錄祥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日本農業種植采取精耕細作的方式,且日本農耕機械化程度很高,范圍廣、應用多,已形成規模化生產。

除了生產方式外,政策也為高價“保駕護航”。其實早在1948年,日本就成立了農業協會,協調從農用物資到銷售的整個過程,農協向上游廠商爭取廉價的農資和機械,向下游銷售渠道爭取更好的批發價格,再內部協調各地區的種植面積,由此保護了農民的利益。

此外,對于農業,日本實施直接補貼政策。日本農業補貼分為軟件補貼和硬件補貼,硬件補貼的對象包括機械、設施等,達到約400種,主要包括“建設強大農業補助金”和“農業、食品產業競爭力強化援助項目”等。而軟件補貼的對象則是協議會、推進會議、調查項目、實證項目等。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科學原理一點通官方微信公眾平臺(ID:kxylydt)

 

一串7.3萬人民幣 日本天價葡萄到底貴在哪兒

圖文簡介

晁無疾表示,日本實行無核化栽培,可以將有核植物變成無核,“紅寶石”葡萄每顆都達到20克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著名果樹專家永田榮一先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說,日本種植栽培分為三類,目的是為了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