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里約奧運賽場,媒體將關注點不約而同聚焦在運動員身上的“紅印章”——罐印。不難發現,此次奧運會上很多外國運動員身上都出現了中醫拔罐的標志性形象,而菲爾普斯可以說是拔罐的狂熱粉絲。
而熱衷于此的并非只有“菲魚”一人,有報道稱,美國游泳隊流行拔罐,體操運動員亞歷山大·納多爾也樂于向大眾展示拔罐留下的印記。
拔罐對于修復和緩解運動損傷真的那么神奇嗎?
調查
拔罐治療國家隊采用已久
但不是隊醫的全部能耐
“多年來國家隊中隊醫多采用以中醫為主的保守治療來應對運動損傷。”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運動健康與恢復研究中心研究員趙鵬告訴科技日報,運用諸如針灸及拔罐等中醫療法來為運動員治療傷病、消除疲勞做法由來已久,幾乎每個國家隊的運動員都接受過此類的康復性治療,并不是啥稀罕事了。
趙鵬表示運動員的日常拔罐主要是通過負壓使局部組織毛細血管擴張充血,有利于祛風散寒,排泄體內代謝廢物,緩解肌肉疲勞,使末端血液循環得以暢通,局部疼痛或酸脹得以緩解或消失。在拔罐的過程中,毛孔會增大,這樣可以加速新陳代謝,特別是乳酸的代謝,有利于運動員的疲勞恢復。此外,當運動員身體局部有傷病時,通過拔罐可以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有時我們還會將拔罐和針灸等結合起來應用,這樣治療效果會更好。”趙鵬說道。
“拔罐在游泳運動員身上特別常見,主要是因為游泳運動員長期泡在冷水里,運動量又大,很多人都存在濕寒癥狀。”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競體中心負責國家游泳隊運動訓練的程燕告訴科技日報,游泳隊員都是晚上拔罐,休息后第二天下水。關于拔罐的使用,游泳隊隊醫提示,一般運動員只能1到2周拔一次罐,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拔罐之后因為毛孔張開后,很容易吸入濕氣,因此做過后最好不要下水和洗澡,此外勞損和損傷的情況拔罐要慎重,骨折不適用拔罐,肌肉損傷要專業大夫評估。
國外運動員紛紛使用拔罐,是否意味著國外也開始相信中醫?趙鵬表示:“中醫走經絡與整體,而西醫走的是解剖與功能。國外的西醫現在也有科學理論表明,拔罐或走罐對肌筋膜損傷及扳機點相關傷病的治療都有積極作用,是當下國際流行的肌筋膜鏈物理治療技術的有益補充。”
揭秘
“負壓效應”改善局部循環
西方醫學也有類似手法
美國運動表現專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拔罐是一種有效的替代治療方式。對這種說法,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主治醫師陳鵬解釋道,拔火罐在現代醫學中屬于“替代療法”的范疇。所謂替代療法,就是基于歷史和文化傳統產生的,而并非經過科學方法驗證其有效性的治療方法。替代療法在現今其實更加注重的是其文化內涵,芳香療法、冥想療法、催眠療法、按摩療法、針灸療法等替代療法目前都在世界各國極為風行。
“拔罐從中醫理論機制上講,走的是經絡,通經活絡去風寒,但目前西醫方面實驗醫學單純做拔罐的還是很少。”陳鵬表示,他檢索了國內近幾年比較知名大學所做的與拔罐相關的研究文章,在中醫體系學術內,多數沒有單純研究拔罐本身的學術研究,主要是臨床應用類偏多。
陳鵬表示,一些人認為,拔罐治療的科學原理可能基于以下原因:機械刺激作用。拔罐的負壓作用于皮膚,牽拉了皮下的神經、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體,可能引起了一系列神經內分泌反應,起到調節血管舒縮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的作用,從而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知乎醫療服務小組網友李靖宇醫生也表示,拔罐原理是負壓,使皮膚與肌肉(淺筋膜)間隙增大,“如果使用真空負壓力量更大,會使肌肉與肌肉之間間隙增大,避免了炎性滲出引起肌粘連,”他表示,這可能是拔罐能治療部分肌肉疼痛有效原因之一。
那么,中醫中是否有其他療法也能達到同等效果呢?李靖宇表示,中醫手法中的拿法、捏法也有,最明顯的是《杜自明傷科八法》中的彈筋法,例如背部鉗住患者菱形肌,向上提拉,稍稍提起即快速放開,如開弓放箭。那西方就沒有了么?
“還真不是!Trigger point(觸發點)的手法中有一個方式,叫鉗式觸診。” 李靖宇表示,他臨床中認識的幾位外國醫生,不約而同地在鉗式觸診的情況下,輕度提拉深層組織按摩療法中也有運用到。
追問
現代醫學未能給出解釋
作用有待臨床數據支持
然而,拔火罐是否真的有治療作用,目前還缺乏嚴格的臨床證據來支持。美國癌癥研究會認為,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拔火罐療法對健康有益。報道拔火罐“顯效”的基本都是個案記錄,而非嚴格的臨床研究。
丁香醫生劉強表示,如果拔罐能通過物理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那按摩或者熱敷等理療方式的作用應該會更為明確,紅細胞破裂釋放出游離血紅蛋白等細胞內物質,確實會誘導局部的吞噬細胞來清除它們,但這種刺激是否是良性刺激,還不得而知;至于溫熱效應,拔罐過程中釋放的熱量很少并且不持久,所產生的生理效應十分有限。
劉強說,2014年有同行做了一個針對傳統中醫治療腰痛的薈萃分析,結論是:對于治療(亞)急性和慢性腰痛,只有微弱證據證明拔罐是有效的。研究者認為,由于傳統觀念影響很深,即使有治療效果,也大都是來源于“安慰劑效應”。
但他表示同時也有其他研究觀點表明:拔罐配合其他方法治療時有效,但證據欠缺。來自澳大利亞和中國的研究人員,回顧了在1992年至2010年間發表的135項關于拔罐療法的研究。結論是:結合其他方法,比如針灸或藥物治療,拔罐可能可以治療對應的一些疾病。但他們同時承認,證據不多,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得出一個明確結論。
因此,劉強認為拔罐療法其實還未獲得現代醫學的認可,“排出毒素”“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等效果也無從證實。目前主要是作為某些疾病的補充治療以及物理康復手段,把拔火罐作為一種放松和保健的方法。
提問時間
拔罐時間頻率如何? 看個人體質和需要
東莞市中醫院針灸科副主任陳婕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拔罐的頻率和每次拔罐的時間,要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癥狀的需要,并不是越久越好,越頻繁越好。一般來說,拔火罐的次數不宜過于頻繁,原先拔的印跡還未消退,再拔容易造成局部損傷,一般是隔天拔一次,一周兩次左右,癥狀緩解了就可以。每次拔火罐的時間,一般在5—10分鐘左右。
罐印越深越好? 不是的
對于拔罐,常見的說法是,拔火罐印子越深或者拔出水泡,說明效果越好。陳婕認為,拔罐后皮膚顏色深淺跟個人體質有關系,跟拔罐時間有關系,不能簡單和效果掛鉤,拔火罐后留下的顏色越深,說明體內淤血比較重,拔罐時間久,印記也會比較深。不過,拔罐后印子偏淡,說明氣血不足,應先補氣血,再考慮拔罐。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科學原理一點通官方微信公眾平臺(ID:kxyly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