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奧運會,韓國代表隊隊服最大的亮點就是添加了驅蚊劑,可以抵御蚊蟲叮咬。除了化學防護之外,衣服專門設計成了武裝到手腕、腳踝的長袖長褲。(資料圖片)

 

2016年奧運會正在南美洲的巴西如火如荼地展開。針對可能的寨卡病毒,一些運動隊穿上了特制的抗病毒服裝。據說,這種織物使用了抗微生物的技術,可以抵御蚊蟲叮咬。

除了“驅蚊”作用之外,科研工作者和設計師還試圖發明更多的新材料,發展可穿戴設備技術,使服裝兼具多重功能。例如,可一邊提供機械降溫功能、一邊提供移動充電功能的“電力服”;實時記錄運動數據,并給出反饋和建議的“健身衣”;探測身材尺碼和胖瘦幾許的“測體裝”;根據用戶的心情或意愿改變衣服顏色的“變色裝”;甚至幫助人與周圍景物融為一體的“隱形衣”等等。

在可預見的未來,智能服裝會成為小巧、輕薄、省電的多功能實用裝備嗎?

 

觸碰袖口,就能欣賞音樂

有這么一件外套,它可以用來播放音樂,還可以測量脈搏和血壓,并能根據外界氣候的變化調節保暖性;出門時忘記帶鑰匙,或者錢包掉地上了,它還能及時發出提醒……你會喜歡嗎?

日前,谷歌公司與某服裝品牌合作,推出了一款智能夾克。這款看上去和普通衣服沒什么兩樣的產品,實際上暗藏玄機。它可以讓穿戴者只需觸碰和滑動夾克的袖口,就能欣賞音樂、接聽電話、獲取導航信息等。

除了適合戶外騎行者之外,這款智能夾克還能適合不同的職業,如保安、保潔員等。研發人員介紹,裝有多點觸控傳感器的袖口區域“輕薄、柔韌和富有彈性”,與正常的衣服沒有明顯區別。而且,它可以正常清洗,“只要把電子標簽取掉就可以了”。這塊電子標簽,連接了LED元件、觸覺元件、電池及傳感器,可以隨時拆卸并具有充電功能。

對“懶人”更有誘惑力的是,一款能夠自動系鞋帶的運動鞋。其運行邏輯大致是:在鞋子兩側鞋帶孔處安裝一排小型馬達,馬達和鞋底的傳感器一起; 傳感器記錄鞋主人的體重、腳位和身體重心等關鍵數據;根據傳感器發回的數據,馬達就會像釣魚竿的繞線軸一樣將鞋帶繞緊,從而達到自動系鞋帶的效果。

從理論上講,只要能把傳感器、電池和動力裝置做得恰如其分,便能將這一技術成功地應用在衣服上,讓服裝具有更智能、更多樣的功能。

 

監測心跳血壓,給出護理建議

預計2016年,智能服裝出貨量將達2600萬件,成為出貨量最大的可穿戴設備。考慮到男女老少都需要穿衣服,因而智能服裝有望真正成為提取人體大數據的“無印良品”。

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一家實驗室,正在研制一種引領潮流的神奇衣服。這種服裝的最大亮點是,具備醫療監測等功能。最貼近身體的一層,可以監控人體的心跳、血壓、體溫等。衣服內層安裝多個傳感器,還可敏感地監測環境變化,如通過監測光線的變化來感知白晝、黑夜的變化。

在美國,類似“基本款”服裝已經走出了實驗室。據報道,一家科技公司推出了一款“羅紋棉針織衫”。實際上,它由導電纖維和棉纖維組成,可以嵌入傳感器并接收數據,用于監視穿衣人的生命特征。一旦穿衣人心臟病發作或出現虛脫時,就會及時報警。

在我國,前不久召開的2016貴陽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一件可采集駕駛員體溫、呼吸及身體姿勢等生理狀況的智能衣服正式亮相。研發人員介紹,智能服裝不光能把車的數據連起來,還能把駕駛員的數據、環境的數據一起匯聚。通過傳回的駕駛員生理數據,可以判斷是否存在疲勞駕駛、酒后駕駛、邊打電話邊開車等行為。現場的模擬駕駛顯示,“司機”有五次加速、五次超速、兩次急剎車、兩次急轉彎、兩次變道、一次轉向燈沒有開。綜合環境等因素,這名“司機”最終得到3.8分。這個分數是用紅色表示的,說明存在一定危險。

 

拿起噴霧,“噴”出合體服裝

移動電源、運動手環、隨身電扇等功能集成到一起,會不會讓智能衣服變得笨重?隨著可穿戴技術的發展,這一問題有望逐步得到解決。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能夠以0.1毫米的精度,將電路繡進布料中。這樣的高精度,讓傳感器、內存等電子設備集成到衣物中成為可能。

為了盡可能增加刺繡技術的精確性,通常需要使用純銀線。但純銀線不像粗線,可以提供表面導電性,所以研究人員將純銀線變成繡花的形狀,從而提高表面的導電性,增強天線或者傳感器的性能。

以前,研究人員曾經使用0.5毫米直徑的鍍銀聚合物線,每根線由600個更加細的細絲纏繞在一起。而現在這種新線具有0.1毫米的直徑,只有7根細絲。每個細絲中間是銅,外面涂上純銀。

智能材料的層出不窮,不僅僅止于此。早上起來,拿起一罐噴霧,對著自己的身體,就能直接“噴”出想要的服裝。而且,你還無需擔心穿多穿少的問題,因為它能夠隨著外界溫度升高或降低,增加保暖性或透氣性……這樣的場景,可能借助于一種細菌成為現實。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小組,希望引入枯草芽孢桿菌(一種能根據大氣水分、皮膚汗水進行膨脹和收縮的微生物),作為一種納米執行器,用于響應身體的溫度和濕度變化。這種活性納米執行器可以制成生物膜,并且多層印刷在氨綸上。在較大濕度的環境中,合成的生物皮膚能夠予以響應,造成熱區周圍的皮瓣打開,進而達到最佳透氣效果。

事實上,如今的科研人員早已不再滿足于開發僅僅是美觀或有機的面料,而在致力于開發服裝面料本身的各種功能性,如對氣味、色彩等的智能反應。這里面,最令人驚訝和期待的可能是“隱形衣”。

2012年,加拿大一家生物技術公司表示,“量子隱形”材料可通過折射周圍光線來實現“完全隱形”的效果。日前,英國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的研究小組將一種納米微粒材料噴涂在物體表面,最終可使其“完全消失”。也許不久,這些新材料可以用來制作“隱形衣”。

 

追求“更酷”,也別忘了耐臟

未來,智能服裝將是一個覆蓋數十億人、數百萬種應用產品的龐大市場。不過,目前市面上的智能衣服,多為融合多種傳感器,即主要將電子器件貼在衣服上。下一步,如何把傳感器、導線、絕緣線做到衣服纖維里去,讓智能衣服變得更加輕盈、耐用,更加凸顯健康調節功能,是科研人員和設計者重點關注的方向。

“服裝行業的一個變革趨勢是,技術會成為時尚的核心。”TMT(科技、媒體和通信)行業資深評論人王新喜認為,智能服裝的本質是將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結合起來,就像給傳統服飾加上一個“菜單”,人們通過這個菜單可以連接互聯網與現實場景,達成自由溝通。

不過,與國外智能服裝聚焦于運動、健康有所差異的是,國內更多聚焦于生活場景的智能化。因此,智能服裝在追求“更酷”“更敏感”“更多變”的同時,也別忘了舒適性,至少要做到耐臟吧。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科學原理一點通官方微信公眾平臺(ID:kxylydt)

 

除了防病毒,智能衣服還能干什么

圖文簡介

本屆奧運會,韓國代表隊隊服最大的亮點就是添加了驅蚊劑,可以抵御蚊蟲叮咬。除了“驅蚊”作用之外,科研工作者和設計師還試圖發明更多的新材料,發展可穿戴設備技術,使服裝兼具多重功能。智能服裝在追求“更酷”“更敏感”“更多變”的同時,也別忘了舒適性,至少要做到耐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