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針對中國青少年的研究15日說,非醫療目的使用處方藥與青少年此后的自殺相關行為有關。研究人員建議,中國應嚴格控制處方藥物的銷售,尤其是對青少年,并學習歐美建立長期監測系統。
這項研究發表在新一期《美國醫學會雜志·兒科》上。負責研究的中國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盧次勇教授對新華社記者說,他們從2007年開始,與廣東省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合作,每兩年對在校中學生進行一次“青少年物質濫用以及健康行為”調查,此研究是其中的一部分。
研究人員說,雖然此前的研究已發現非醫療目的使用處方藥物與自殺傾向有關,但是無法驗證是否非醫療目的使用處方藥物發生在前,出現自殺相關行為在后。
為此,研究人員在2009年至2010年間從廣州隨機調查了3200多名學生,并進行1年的隨訪。這些學生平均年齡近14歲,男女各半。
結果顯示,有1.8%的人報告出于非醫療目的用過阿片類藥物,0.8%的人用過鎮靜劑類藥物,1.8%的人用過興奮劑,2.8%的人用過其他處方藥。在隨訪中,17%的學生報告有自殺意念,3%的人報告自殺未遂。
分析表明,那些在研究開始時報告存在非醫療目的使用阿片類藥物和非醫療目的使用鎮靜劑類藥物的青少年,在隨訪期更有可能出現自殺意念及自殺嘗試。盧次勇說,這表明中國青少年非醫療目的使用處方藥物對自殺相關行為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
他建議,中國應嚴格控制處方藥物的銷售,尤其是對青少年;學校及家長應意識到非醫療目的使用處方藥的危害,并對青少年起到積極教育的作用;要密切關注目前存在非醫療目的使用處方藥物行為或出現抑郁癥狀等的青少年,并配合健康機構促進其早日康復。
研究人員希望,中國能建立一個與美國“監測未來計劃(MTF)”、歐洲及北美合作的“學齡兒童健康行為調查(HBSC)”類似的長期監測系統,以監測和控制中國青少年的物質濫用及自殺等問題。
研究人員也承認這項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對象只包括了在校學生,不包括那些退學或者調查當日不在校的青少年;未將自殺導致死亡的嚴重案例包括在內;采用自填式問卷的調查方式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研究隨訪期較短,只有1年時間等。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科學原理一點通官方微信公眾平臺(ID:kxyly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