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里種了棵野生獼猴桃,枝葉茂盛,長勢喜人。尤其夏秋之季,正是抽條長苗的好時節。這棵不知哥哥從哪座山里挖來的野生苗,生性隨和。從深山里帶回來,很快就與當地的水土和解。本想著從此可以一直繁茂,但她似乎并沒有那么好運。

誰能想到,院子里的大白鵝竟是她的宿敵。

當野生獼猴桃的小苗被種下,澆水施肥是我最喜歡做的了。每每看新葉在陽光下抽出,舒展,淺嫩的綠顏色,鮮嫩的芥末黃,像新發的水草一樣清新嬌嫩。迅速拔高的莖稈,仿佛讓人聽到清脆拔節的聲音,宛若天籟。而這樣的新鮮不僅被人喜歡,被人注視,也是大白鵝的美食。

甚至有時,餓瘋了的白鵝啄光綠葉仍不過癮,連新生的嫩莖也不放過。所以圈起的籬笆越扎越高,才保住了底部的老根。

若非大白鵝一再搗亂,這棵健壯的小苗本該托了很長的藤蔓。雖然讓人遺憾了,但偶然受大白鵝折騰的苗木,也許是頂端優勢的影響,變得格外健壯,這也是意外的收獲吧。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十全十美,陰陽轉化瞬息可變。

獼猴桃豐富了大山,是自然的饋贈,是最素樸的山珍。在很多大山里,一直活躍著各種品類的野生獼猴桃。當你走進大山,尤其抵達大山深處,往往不用費心尋找僅憑偶遇就能遇到野生獼猴桃。運氣好的話,能遇見漫天遍野的野生獼猴桃樹林。

我曾在伏牛山深處偶遇很多野生的獼猴桃,密林疏木,山澗溝渠,仔細找找總是有的,但遺憾的是,不是收獲的季節,只見樹木,不見果實。終于在終南山,遇到了正當好的果實,甜蜜清新的味道,讓人印象深刻。

每到暮秋,經常見山里人家很多當地人四處兜售剛剛采摘下來的新鮮果子,也有絡繹不絕前來探尋野味的人在山里不停穿梭。

若想吃得鮮,不能早一步,也不能遲一步。掛滿枝頭的獼猴桃,采摘得早與晚都是弊大于利。鮮果采摘應該在其最風華正茂的時候,早了,晚了都讓人遺憾。

市場上的獼猴桃為了運輸便捷往往沒等到果實長到該有的成熟度就采摘下來后續催熟,所以這類果實往往在口味上會大打折扣。若想品味最本真的獼猴桃滋味,還是要等其真正長大。但若成熟過了,表皮以及空氣中的菌類就會讓其很快發酵,酸甜度喪失。

獼猴桃酸甜適口,外美內秀,翡翠般晶瑩的果肉不僅可觀可品,更富含菜蔬中貧乏的礦物質與維生素C,是當之無愧的水果之王。因其極高的維生素C含量,每天一個就能扔掉合成的VC片了,可以美容養顏,抗衰老,是一種風靡全球的水果。

獼猴桃鮮食可口,曬干切片易于儲存,是最常規的吃法。但獼猴桃畢竟是寒涼一物,鮮食多了易腹瀉,目前很多人用獼猴桃入饌,釀酒,以及做酵素都是很好的嘗試。

用作釀酒以及做酵素的獼猴桃,一般像釀制紅葡萄酒的葡萄一樣,并不去其外皮。因為果實外表皮上面布滿利于發酵的天然菌類。若實在覺得表皮上面的絨毛太多,接受不了,可以輕輕擦去其絨毛。

野生獼猴桃是區別于馴化家養的他類品種,是在自然界原始生長的一類。野生品種往往不經疏花疏果,也不施肥噴藥抹膨大劑,所以個頭比較小,一般只有鵪鶉蛋那么大。而且相貌也不若家養的獼猴桃光潔,渾身密布厚厚的絨毛,像穿了一件毛茸茸的羊毛衫。去了毛的野生獼猴桃,很像袖珍的藤梨。所以在一些地方有把獼猴桃喊作藤梨的叫法。

野生獼猴桃是我國的土著品種,后經他國移植改良,尤其在新西蘭,品種性能更為卓越。經過中西方的碰撞,融合,形成一種更優雅清新的良種。所以現在國內市售的高端獼猴桃是從新西蘭進口的。就像祁門紅茶漂洋過海,渡上異國風情再回歸就變成了英式紅茶的新模樣。

野生獼猴桃雖視覺上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口味絕對讓人震撼。成熟的野生獼猴桃汁水飽滿,香甜可口,滋味濃郁。但剛剛采摘下來摸起來硬硬的果實卻酸澀異常,生澀的果子可用其它成熟的果實進行自然催熟,與蘋果、香蕉等密閉同放,一般一個夜晚就能將果實催熟。

野生的獼猴桃要在霜后才開始大量儲存糖分。白露未到,藤梨不甜,是民間久遠的說法。《證類本草》里也對其有記載:“味甘酸,生山谷,藤本著樹,葉圓有毛,其果形似鴨鵝卵大,其皮褐色,經霜始甘美可食。”

不經風霜雨露的獼猴桃不甜,暗含了自然界古老的生存法則。人也是如此,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科學原理一點通官方微信公眾平臺(ID:kxylydt)

 

野生獼猴桃:不經風霜哪來甜

圖文簡介

獼猴桃酸甜適口,外美內秀,翡翠般晶瑩的果肉不僅可觀可品,更富含菜蔬中貧乏的礦物質與維生素C,是當之無愧的水果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