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1日出版的《紐約客》雜志刊登了Marie Doeszema女士的一篇文章,《蝶泳的模糊起源》(The Murky History of the Butterfly Stroke)。關于蝶泳如何誕生的,有不同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涉及一位物理學家。

蝶泳的手臂動作和腿部打水動作是分別發展出來的。早在1930年左右,就出現了蝴蝶展翅般的劃水動作。“國際游泳名人堂”認為,該動作是澳大利亞人Sydney Cavill發明的,也有人認為是德國人Erich Rademacher發明的,還有人認為是美國人Henry Myers發明的。但蝶泳腿部打水動作的誕生,則據說與一位物理學家有關。

大約在前述三位試驗手臂的新型劃水動作的同時期,年輕的美國物理學家沃爾尼·威爾遜(Volney Wilson)經常在芝加哥的一個水族館里仔細觀察海豚的游泳動作。他后來曾參與研制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是芝加哥大學受控核裂變實驗團隊的關鍵成員,輔助著名物理學家A. H. 康普頓(“康普頓效應”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研究工作。曼哈頓計劃的很多參與者都喜歡親昵地叫威爾遜“比爾”。

威爾遜酷愛游泳。1934年夏天,他開始認真考察不同動物的水中推進方式有何不同。他在水族館中注意到,魚是靠魚尾的橫向擺動產生推力,而鯨和海豚等水生哺乳動物卻是靠尾部的上下擺動產生推力。于是,他在芝加哥運動員俱樂部的游泳池里開始試驗一種新動作:海豚式打水。他很快就掌握了這種新動作,并與傳統蛙泳的上臂劃水動作結合起來。然后,他在各種游泳比賽中推廣這個新式打水法。

1938年,采用這個泳姿的選手還在奧運選拔賽中取得過很好成績,但不久該成績被取消,理由是這屬于“犯規動作”。Richard Rhodes在Making of the Atomic Bomb一書(中譯本名為《原子彈秘史》,江向東、廖湘彧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中記敘了這段軼事。

可惜的是,在威爾遜在世時,他對蝶泳打水動作的貢獻幾乎無人提及。人們一般認為,蝶泳打水動作是美國人David Armbruster發明的。威爾遜一輩子都喜歡游泳,在2006年以96歲高齡辭世前不久仍舊游泳。威爾遜的傳記作者David Schrader提到:在威爾遜90歲之后的某一天,Schrader帶他到當地基督教青年會的一個游泳池去,讓他演示一下蝶泳動作。可在這個年齡,威爾遜實在是做不了蝶泳打水動作了。Schaber說,“我也做不了”。

美國物理學會發布的威爾遜的訃告說,在美國西北大學上大一的時候,他和同伴們曾創造300碼自由泳接力的世界紀錄。1932年大學畢業時,他被西北大學授予“杰出學者—運動員”稱號。1940年,威爾遜參與的實驗表明,用鈾作為鏈式反應的材料是可行的,但他對康普頓說,他是和平主義者,討厭造核武器。1941年初,他去麻省理工學院參加了研制雷達的秘密計劃,他認為,雷達屬于防御型武器,若研制成功,可幫助屢遭空襲的倫敦平民躲避逃生。1941年底,二戰形勢十分嚴峻,康普頓動員他說:盡管你是和平主義者,你仍有義務參與原子彈研制。于是他又再次加入曼哈頓計劃。

這就是學術水平高、游泳水平高且熱愛和平的一位物理學家的多彩人生。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科學原理一點通官方微信公眾平臺(ID:kxylydt)

 

物理學家為蝶泳誕生干了什么

圖文簡介

2016年8月11日出版的《紐約客》雜志刊登了Marie Doeszema女士的一篇文章,《蝶泳的模糊起源》(The Murky History of the Butterfly Stroke)。關于蝶泳如何誕生的,有不同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涉及一位物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