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在南極建立四個科考站,分別是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和新建的泰山站。

 

圖1 中國南極科考站(網絡圖片)

 

長城站現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包括生活棟,科研棟、氣象棟、文體棟,發電棟,綜合庫,食品庫等。夏季可容納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越冬期間的主要常規科考觀測項目有:氣象、高分辨衛星云圖接收、地震、電離層觀測。

中山站地處南極圈之內,是進行南極海洋和大陸科學考察的理想區域。現有各種建筑15座,建筑面積2700平方米。在中山站全年進行的常規觀測項目有氣象、電離層、高層大氣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昆侖站位于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西南方向約7.3公里。由于選址在冰天雪地中,雪層會不斷積累,設計壽命為10年。

南極泰山站位于中山站與昆侖站之間,在海拔高度上與昆侖站遙相呼應,同時能覆蓋格羅夫山等南極關鍵科考區域,使用壽命15年。泰山站不僅將成為中國昆侖站科學考察的前沿支撐,還將成為南極格羅夫山考察的重要支撐平臺,進一步拓展中國南極考察的領域和范圍。

 

圖2 泰山站(網絡圖片)

 

科考人員在當地生活最艱苦的莫過于鑿冰取水。“我們從10點半開始鑿冰,一直干到下午4點半。整整六個小時取回一噸水”科考隊員說。經常會有一些阿德里企鵝來站上“搗亂”,它們會跳進蓄水池撲騰個天翻地覆,有時候還會“偷”隊員們的食物。

 

圖3 一次釣上幾條魚(網絡圖片)

 

目前,世界上有20個國家在南極洲有了150多個科學考察基地,這些眾多的考察站,根據其功能大體可分為:常年科學考察站、夏季科學考察站、無人自動觀測站三類。從各國南極科學考察站的分布來看,大多數國家的南極站都建在南極大陸沿岸和海島的夏季露巖區。美國、俄羅斯和日本在南極內陸冰原上建立了常年科學考察站。其中,美國建在南極點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俄羅斯的東方站尤為著名。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科學原理一點通官方微信公眾平臺(ID:kxylydt)

 

我國建立的南極考察站有哪些?

圖文簡介

中國已在南極建立四個科考站,分別是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和新建的泰山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