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洪水已成為歷史,18年后的今天,同樣是超強厄爾尼諾打出前哨,歷史會重演嗎?面對與1998年相似的氣候背景,18年后的今天,我們準備好了嗎?

 

預報水平提高 決策服務更有底氣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的數值預報剛剛興起,1998年我國天氣預報技術正處于由傳統經驗型向現代人機交互型的過渡期。各地向防汛指揮部提供氣象服務多數還是依靠電話、傳真,基本信息是通過人工分析、判斷。雖然當年17輪強降水過程無一漏報,但是從產品的豐富性和服務的時效性來看,都與現在差距很大。

如今,我國氣象部門已通過現代化手段建立起一套觀測系統,數據則是通過計算機里的數學物理方程計算出來,對大氣規律的認識更先進了,所以現在的預測水平更高,更準確。

氣象現代化成果在天氣預報上的應用讓預報員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研判天氣可能帶來的影響,例如降水會引發哪些隱患點的次生災害,成為預報員關注的重點,決策服務更有底氣,這讓防汛工作變得更加從容。

比如通過關鍵技術研發等措施,不斷完善長江流域氣象中心的運行機制和業務體系。

 

 

又比如,三峽氣象臺直接安置在了三峽水利樞紐梯級調度通信中心,兩家單位的預報員每天坐在同一間辦公室里,共同把脈天氣,以便根據氣象信息,進行科學調度。

 

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設全面提速 抗洪更有底氣

 

1998年長江大水之后,國家加大了水利投資,尤其是對長江流域防洪抗旱減災體系建設的投入。1998年至2002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資規模達1786億元,比1949年到1999年幾十年的投資總和高兩三倍,其中防洪工程建設投資占總投資的比例為70.4%,洪澇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有所降低。

近幾年特別是“十二五”以來,國家還加大了對中小河流重點防洪段,以及山洪災害的監測預警系統的投入。目前已覆蓋全國2500多個縣,可以說工程巨大,但效果顯著。

 

 

目前,長江上游已初步形成了由干支流水庫、河道整治工程、堤防護岸等組成的防洪工程體系;長江中下游基本形成了以堤防為基礎,三峽水庫為骨干,其他支流水庫、蓄滯洪區、河道整治工程、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等相配合的防洪工程體系。

 

 

此外,18年間,我國在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

 

 

我們看到,無論是預報預警能力、工程防御能力還是救助應急措施,現在都比1998年有了相當大的提升。

 

聊天兒 | 18年后歷史會重演嗎?

圖文簡介

1998年的洪水已成為歷史,18年后的今天,同樣是超強厄爾尼諾打出前哨,歷史會重演嗎?面對與1998年相似的氣候背景,18年后的今天,我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