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的發展和進步讓我們應對防汛更從容,對抗洪更有底氣。但與此同時,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下墊面發生改變,加上氣候變化致使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暴雨日數和強度都呈上升趨勢,致使近幾年我國城市頻頻出現“看海”的窘相。
截至2014年底,我國超特大城市約16座,人口千萬以上的超大城市達6座。內澇水患問題成為當下智慧城市韌性建設的重點關注點之一。
為何排水總是跑不過降水?
我們離安全城市還有多遠?
海綿城市建設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
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此外,智慧城市的建設也已逐漸在管理和民生領域顯現效果。其中,排水系統是智慧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一環。無論是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還是地下管線建設管理,都應屬智慧城市建設優先解決的問題。
2014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減災體系。
結語
厄爾尼諾事件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其影響結束。隨著南海夏季風爆發,我國將全面進入主汛期,大氣對于厄爾尼諾的響應可能會進一步顯現或放大。全球變暖也使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風險顯著增加。在這樣的背景下,18年后的今天,我們仍不可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