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倫敦6月29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研究人員29日在《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上發表報告說,他們通過化石分析發現,人類祖先在恐龍滅絕后1000萬年中的進化速度是恐龍滅絕前8000萬年里一直所保持速度的3倍。

學術界一個比較普遍的觀點是,恐龍出現在約2.4億年前,滅亡于約6600萬年前的一次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中。這次大滅絕事件可能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的,當時的絕大部分動植物滅絕,對后來的地球環境產生了深遠影響。

倫敦大學學院的一個團隊對904塊有胎盤哺乳動物的化石進行了深入分析,參照此前制作的哺乳動物進化數據庫,對比它們不同時間段發生的變化。有胎盤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在內的近5000種動物。

結果發現,在恐龍滅絕前8000萬年里,有胎盤哺乳動物的進化速度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上。但隨著恐龍滅絕以及其他一些種類哺乳動物數量下降,有胎盤哺乳動物的生存壓力大減,在恐龍滅絕事件后的1000萬年中它們的進化速度明顯加快。特別是其中屬于勞亞獸總目的動物群體,它們的身體尺寸和生物多樣性快速增長,最終進化成如今眾多人們熟悉的動物,包括蝙蝠、貓、犀牛、鯨魚等。

報告作者之一、倫敦大學學院教授安賈利·戈斯瓦米說,盡管不同種類的動物在進化速度上有所不同,但總體上它們的進化速度在恐龍滅絕后都快速提升,這說明“我們的祖先從恐龍的沒落中獲益,從這一滅絕事件對我們祖先進化產生的影響也可以看出,其在塑造現代世界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個團隊說,他們計劃基于這項研究成果進一步探索其他一些進化規律,比如早期有胎盤哺乳動物如何逐步分散到各個大陸上。

 

 

研究顯示人類祖先在恐龍滅絕后加速進化

圖文簡介

學術界一個比較普遍的觀點是,恐龍出現在約2.4億年前,滅亡于約6600萬年前的一次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中。這次大滅絕事件可能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的,當時的絕大部分動植物滅絕,對后來的地球環境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