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7月2日電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報告說,觀察顯示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確實在大幅縮小,這說明人類社會禁止排放氯氟烴的努力收到了成效。

參與這項研究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蘇珊·所羅門說,通過綜合分析衛星、地面觀測設施、觀測氣球等途徑獲取的數據,發現2015年9月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相比2000年9月時已經縮小了400萬平方公里,這個面積比印度還大。

高空的臭氧層可以吸收紫外線,保護人類等地球上的生物。但是人類排放的氯氟烴會破壞臭氧,上世紀南極上空出現了巨大的臭氧空洞。為此,國際社會在1987年通過《蒙特利爾議定書》,限制生產和使用氯氟烴。

在全球努力多年后,科研人員2011年發現南極臭氧空洞縮小的跡象。世界氣象組織在2014年發布的一份評估結果也認為,南極臭氧空洞正在縮小。這項最新研究結果再次有力地證實了南極臭氧空洞縮小的現象。

之所以用9月份的觀測數據作對比,是因為這時南極的長夜結束,光線開始顯著增強。而氯氟烴要起到破壞臭氧層的作用,需要有光線的存在。

去年10月,研究人員曾觀察到南極臭氧空洞的面積曾經擴大,與近來觀察到的縮小趨勢相悖。本次研究分析認為,智利的卡爾布科火山去年4月噴發,噴發物幫助氯氟烴分解臭氧,導致了這一反常現象。研究人員認為,長期來看,控制氯氟烴確實是南極臭氧空洞縮小的原因。

 

 

新研究證實南極臭氧空洞在縮小

圖文簡介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報告說,觀察顯示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確實在大幅縮小,這說明人類社會禁止排放氯氟烴的努力收到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