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研究人員日前在《科學報告》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說,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會大大削弱全球泥炭地的碳匯功能。
泥炭是沼澤形成過程中的產物,主要來源是泥炭苔或泥炭蘚。但除此以外,死去的沼澤植物以及動物和昆蟲尸體等有機物質都有可能成為泥炭的來源。這些生物死亡后沉積在沼澤底部,由于潮濕、偏酸性的環境而無法完全腐敗分解,經過漫長的時間最終形成所謂泥炭層。泥炭屬于不可再生資源,開采泥炭對環境破壞較大。
受雨水滋潤的泥炭地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形成重要的“碳庫”,從而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減緩全球氣候變暖。這一碳匯能力對全球環境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對蘇格蘭西北部的一處泥炭地進行了取樣分析,這類泥炭地的碳匯能力主要受其中特有的植被群以及濕度環境影響。研究發現,如果泥炭地中的鹽分含量達到一定水平,植被群從大氣中吸收和儲存碳的能力就會顯著下降,而蘇格蘭的泥炭地很多就在海岸附近,一旦海平面上升導致海水倒灌入這些泥炭地,會提高其鹽分含量,最終影響泥炭地的總體碳匯能力。
據研究人員介紹,除了蘇格蘭,全球泥炭地中還有許多分布在愛爾蘭、挪威以及加拿大紐芬蘭等海岸地區,因此海平面上升對它們的潛在影響非常大。
研究報告作者之一、埃克塞特大學的安杰拉·加萊戈斯-薩拉博士說,泥炭地在全球的碳匯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氣候變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對包括部分泥炭地在內的全球許多地區產生嚴重影響,希望這項研究成果能夠讓人們認識到這方面的威脅,未來加強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