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幻彩寶寶科普創新公社 武瑞雪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陽光下的盤中餐”的設計標識是以設計以日常的碗筷組合成“盤中餐”來代表食品,與上方的陽光融合成圓,共同表達陽光下的“盤中餐”,傳達出食品從原料、加工、成品的過程透明,公開于陽光下,契合食品安全的主題。中國自古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吃”可謂是百姓生活的頭等大事。我們該如何避免食品安全問題的困擾。為此,我們邀請到了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業務部主任阮光鋒來給各位網友科普一下如何才能“吃的安全”。
“泡一泡”你還敢吃嗎?
5月份,曾有一個“農戶用不明白色液體處理蒜薹”的小視頻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流傳,這條視頻還被配上了“蒜薹竟然泡甲醛保鮮”的驚人解說。視頻里浸泡蒜薹的場景到底是怎么回事?難道它們真被泡了甲醛嗎?針對以上疑問,阮光鋒主任做出了解答。
阮光鋒說,這種白色液體很有可能是一種不溶于水的殺菌劑,而液體呈白色是加入了乳化劑,乳化劑可以使殺菌劑能夠更好地溶解在水里,這樣在清洗蒜薹時能使殺菌劑更好地覆蓋在蒜薹表面,從而促進蒜薹保鮮。因為蒜薹非常不易保存,保質期比較短,而且蒜薹非常容易被灰霉病感染,一旦被感染,就容易腐敗,所以蒜薹通常需要用殺菌劑處理。
市場上銷售的新鮮蒜薹
那么殺菌劑的使用是否會產生安全風險呢?我們食用浸泡過保鮮劑的蔬果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阮光鋒表示,現在用于果蔬保鮮處理的物質種類繁多,有天然的也有合成的。
天然保鮮劑
例如殼聚糖,它是微生物發酵產生的一種多糖,可以附著在果蔬表面,形成一層薄膜,通過抑制果蔬的呼吸作用,延長果蔬的保質期。
化學合成保鮮劑
例如常用的1-mcp(1-甲基環丙烯),它能夠延緩果蔬的成熟和衰老。
關于保鮮劑的使用是否會對人體產生傷害,其實國家對保鮮劑的使用都有明確規定,按照國家標準規定使用保鮮劑,都可以認為是安全的。
未經1-mcp處理和經過1-mcp處理的水果在儲存相同時間后的效果圖
除了工業化的保鮮方式,消費者將蔬果購買回來以后又應該如何進行蔬果保鮮呢?
阮光鋒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最為便捷的果蔬保鮮方法就是使用冰箱保存,此外還有保鮮膜保鮮法。但是在使用冰箱和保鮮膜保鮮時,消費者還有很多使用誤區。第一,一些人認為冰箱就是“保險箱”,冰箱買回家從來不進行清洗。實際上,冰箱也會滋生細菌,所以一定要定期清洗。第二,一些人認為用保鮮膜包好后就萬無一失了,實際上,保鮮膜只能夠延長保鮮期,但只是在有限期限內,所以說,用保鮮膜包好后也要盡快吃完。
如何清洗蔬果表皮的農藥殘留
蔬果表皮的農藥殘留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變得“談殘留而色變”的狀態。那么農藥殘留究竟有多么嚴重?怎樣才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呢?
農戶進行農藥的噴灑作業
阮光鋒表示,農藥殘留跟我們的環境有關,比如,我們將蔬果種植在地里,如果土壤、水源被污染了,果蔬也難免不被影響。如果環境問題無法得到解決,農藥殘留也是無法避免的。即使是近年來銷售火爆的有機食品,同樣存在著農藥殘留問題,雖然種類和殘留量與普通食品之間可能會存在差異,但是總體上并沒有太大的區別。所以說我們日常買到的任何果蔬都是有農藥殘留的。但是從目前我國的監測和調查數據來看,我國絕大部分果蔬的農藥殘留量都是沒有超標的,所以消費者也不必過分擔心。
消費者關心如何做到既能夠處理農藥殘留,又能保持蔬果的營養成分不流失。但實際上,這兩個方面是很難兼得的,因為在清理農藥殘留的時,也會影響到蔬果的營養成分,所以消費者需要在這二者間做權衡。針對如何處理蔬果,阮光鋒給出了如下的建議:首先,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對根塊類蔬菜和水果要徹底削皮,對葉子菜和水果要用安全的水浸洗。第二,使用熱水沖洗,可通過熱水將一部分農藥殘留降解掉。阮光鋒同時表示,目前消費者對于果蔬清洗也存在一些誤區,比如說使用鹽水、堿水、超聲或者臭氧清洗水果,實際上這幾種方法對果蔬農藥殘留并沒有太大作用,所以也不推薦消費者盲目使用。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