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2日,一艘南宋沉船(被命名為“南海一號”)從廣東陽江附近的海底被整體打撈出水。這艘古船沉沒在水深23米的海底,上面覆蓋著一兩米厚的淤泥。這次打撈采用的方法是整體打撈:連船帶泥裝在鋼制的沉箱里整個撈上來,總重量超過4000噸。一周以后,“南海一號”被搬進了陽江海陵島上專門為它建造的“水晶宮”里,一邊開放陳列,一邊繼續發掘。這樣的打撈發掘,費用昂貴:光打撈就要花費1億元以上,建“水晶宮”又要1億多元。為了一艘沉船花那么多錢,值得嗎?

這就要從20多年前“南海一號”的發現說起。這艘沉船是在1987年被發現的,同時打撈出一批珍貴文物。由于經費和技術條件的限制,直到2001年才進行制圖調查,2002年又打撈出文物4000多件。原來,“南海一號”是800年前的大型遠洋貨船,船長30米、寬近10米,載重量近800噸。發現時甲板已經腐爛,但是船身其他部分尚保存完好,船體的木質仍然堅硬如新,是迄今發現的最大、也是保存最好的宋代沉船,對了解中國古代造船工藝、航海技術都有極其珍貴的價值。船載貨物以瓷器和鐵器為主,初步估計有6萬至8萬件之多,其中包括價值連城的國寶級文物。對于這項國寶的發現,采用整體打撈、室內發掘的新技術,來保證船身和物品的有效發掘和保存,是完全值得的。

 

 

“南海一號”的發掘,也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提供了無法估量的寶貴資料。中國古代的國際貿易航線在秦漢時期已經出現,唐宋年間更為繁榮,宋代時中國的航海技術在國際上遙遙領先。隋唐年間海上運送的主要是絲綢,到了宋元時期,瓷器漸漸成為主要的出口貨物,“南海一號”就是見證。

國際海底考古學歷史表明,古代大型沉船常常是古文物的寶庫。比如1982年打撈起的英國“瑪麗·羅斯號”軍艦是在1545年沉沒的,從中發現的2.6萬多件文物里不但有航運和軍事用品,還包括醫療、木匠、宗教的用品和樂器等,對于了解英國都鐸王朝的文化與生活,具有極大的歷史價值??梢灶A計,“南海一號”也將揭示“海上絲綢之路”的細節,為重建800年前南宋的面貌,做出無價的貢獻。


為什么要花巨額經費打撈“南海一號”沉船?

圖文簡介

2007年12月22日,一艘南宋沉船(被命名為“南海一號”)從廣東陽江附近的海底被整體打撈出水??梢灶A計,“南海一號”也將揭示“海上絲綢之路”的細節,為重建800年前南宋的面貌,做出無價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