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10月13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王俊賢教授領銜的中國、美國、智力研究團隊近期探測到一批宇宙大爆炸后約8億年的早期星系,為研究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奠定了基礎。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快報》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近期,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的“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LAGER)研究項目,觀測獲得了一個宇宙早期的星系候選者樣本,并發現在該宇宙年齡處,宇宙星系際彌散介質中氫的電離比例約50%。
隨后,他們使用美國卡內基天文臺麥哲倫望遠鏡獲得了其中6個星系的光譜證認,確認它們為宇宙大爆炸后約8億年的星系,證認成功率達67%。
據介紹,宇宙大爆炸之后約40萬年,隨著宇宙逐漸冷卻,質子和電子結合為中性氫,宇宙進入黑暗時代。當在重力作用下宇宙第一代恒星和星系開始形成,它們發出的紫外光輻射電離了周圍的中性氫,使得宇宙開始明亮起來,從而結束了宇宙黑暗時代。確定第一代星系何時形成,是天體物理研究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
LAGER項目通大天區的窄波段成像巡天,獲得了高質量的候選星系樣本。首批光譜觀測即獲得了6例光譜證認,其中兩個星系具有明顯的成團性,可能位于同一個宇宙電離氣泡。這些光譜證認星系,為研究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奠定了基礎。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