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記者劉鄧、董瑞豐)我國科學家日前在深海放線菌中發現了具有抗結核桿菌系列活性物質,并通過生物合成技術優化改造獲得強效抗結核抗生素,效果可達目前抗結核藥物活性的30倍。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新獲得的化合物怡萊霉素E具有低細胞毒活性、強抗結核桿菌活性等特點,對乳腺癌等腫瘤細胞也顯示一定抑制活性,可為新型抗結核藥物的研發提供化學實體。相關成果已于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上。
深海環境營養匱乏,生活在深海的微生物為了爭奪生存空間,會產生抗生素抑制周邊微生物的生長。共同通訊作者之一的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鞠建華介紹,研究人員利用這一化學生態學原理從深海微生物中篩選抗菌活性物質,發現一株來自深海3560米的放線菌發酵提取物,對抗恥垢分枝桿菌具有較強的選擇性抑制活性,并對腫瘤細胞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鞠建華說,研究人員對菌株進行擴大培養和活性追蹤分離,再利用生物工程技術構建了高產菌株,定向生產新結構、高活性衍生物怡萊霉素E。
結核病目前依然是人類最為嚴重的傳染性疾病,所引起的死亡率位居傳染性疾病之首。同時,多重耐藥菌株和泛耐藥結核桿菌的快速傳播及結核病與HIV并發感染等情況的出現,給本已嚴峻的結核病防控形勢帶來新的挑戰,臨床對高效低毒的新型抗結核藥需求十分迫切。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