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9月16日電(記者 岳冉冉)科學家通過對距今2.53億年被甲蟲蛀蝕的松柏植物化石進行研究,發現了蛀木甲蟲早在那個時期已有了社會分工和復雜的生活方式。相關成果于15日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上。
論文第一作者、云南大學教授馮卓介紹,昆蟲何時出現的社會化現象是學界研究的熱點話題。由于缺乏化石證據,研究者至今對地質歷史時期昆蟲的生態學問題及演化過程認識有限。
馮卓教授帶領團隊通過系統研究二疊紀晚期(約2.53億年前)20余件被甲蟲蛀蝕的松柏類植物木材化石標本發現,2億多年前的蛀木甲蟲已出現初步的社會分工,并生活在高度復雜的生態關系網絡中。“這些甲蟲不僅開始群居,有明確的社會分工,父母可能還有保護幼蟲的行為。”馮卓說。
此外,科學家還發現了蛀木甲蟲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的食性轉變現象。馮卓解釋道:“這些蛀木甲蟲的幼蟲最開始先吃植物莖干的形成層組織,隨著逐漸長大又吃起了木質部組織,最后又吃樹皮。由于不同植物組織的化學成分和結構不同,所以甲蟲需要不同的機制和功能去消化這些食物。我們的研究表明2億多年前的甲蟲在松柏的蛀孔里就具有了‘培育’真菌的能力,這些真菌能夠有效降解松柏的木質素成分,從而幫助甲蟲更好地消化和吸收吃到嘴里的木頭。蛀孔里這些真菌的發現,表明昆蟲的農業化現象在二疊紀晚期就已經出現了。”
此外,從植物化石標本中科學家還發現了蛀木甲蟲生活的環境中不僅包括真菌,還包括其他種類的甲蟲、螨蟲,甚至是螯肢類節肢動物等。這些不同門類的生物共同生活,構成了一個復雜的小社會。“可見,2.53億年前甲蟲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已經非常獨特了。”馮卓說。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