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8月10日電(記者 肖思思)中山大學10日發布消息,該校何曉順團隊已成功實現兩例“不中斷血流”肝移植,破解了器官移植領域的一項世界性難題。
器官移植技術問世63年以來,移植過程中的缺血損傷這一核心問題一直以來未得到解決,不僅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也成為器官移植發展的“技術天花板”。
為了提高器官移植的療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器官移植科學術帶頭人何曉順團隊從數年前開始致力于自主研發“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這種“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可在手術前模擬人體的機制,為器官提供血液,從而提高器官功能。其過程是:摘取器官前,醫生先將連接肝臟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在斷掉原有血液供應的同時,由“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替代人體的供血機制,從而實現平穩過渡。供肝植入移植受體時,將受體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在由受體的血液循環系統“接管”的同時,將機器撤離。在這個過程中,肝臟里的“血一直是熱的”。5年來,何曉順團隊在大動物身上進行了近百例移植實驗,并獲得了一系列技術創新。
何曉順團隊7月23日在為一名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患者進行肝臟移植時,創造了“不中斷血流”的新紀錄,并于8月8日成功開展了第二例同類手術。術后患者肝功能指標明顯優于傳統肝移植手術。
何曉順介紹,這項新技術未來還可延伸至心、肺、腎等的移植上。
中國器官移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學浩認為,這項技術是對現有器官移植技術的顛覆性創新。可以預見,該技術將使器官功能得到最大的保護,器官的損傷將降至最低,甚至有可能降低排斥反應的發生,將能極大改善器官移植受體的療效。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