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5日電 科學家在100億光年外的一個星系里發現了一顆超亮超新星,這是迄今發現的最遙遠超新星之一,爆發于宇宙大爆炸之后約35億年,當時正值一些天文學家所稱的“宇宙正午”,即恒星形成最劇烈的時期。

國際科研項目“暗能量調查”的科學家在新一期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報告說,這一發現為研究“宇宙正午”時期的恒星和星系演化提供了新線索。

這顆超新星編號為DES15E2mlf,最初于2015年11月由智利托洛洛山泛美天文臺的布蘭科望遠鏡觀測到,當時它的亮度處于峰值。隨后,研究人員又利用其他望遠鏡進行了后續觀察。

普通超新星是大質量恒星死亡時發生劇烈爆炸產生的。超亮超新星的亮度比普通超新星高10到100倍,人們還不太清楚它們的形成機制。

以往發現的超亮超新星所在星系質量都較小,使科學家認為小星系缺乏重元素的環境有利于產生超亮超新星。但觀測顯示DES15E2mlf所在的星系是一個普通的大質量星系,這迫使人們重新思考超亮超新星的形成問題。研究人員說,新發現意味著銀河系也可能曾經擁有產生超亮超新星的條件。

宇宙中最初只有氫和氦兩種元素,比氦更重的元素是在第一代恒星的核聚變過程中產生的。超新星爆發把重元素拋灑到宇宙空間,為第二代恒星乃至行星的形成創造條件,因此超新星研究對了解恒星和星系演化非常重要。

“暗能量調查”是一個多國合作的天文觀測項目,計劃在5年里觀測3億個遙遠星系,對宇宙膨脹過程進行高精度觀察,探索暗能量的性質。該項目自2013年啟動以來,已經發現了多顆超亮超新星。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科學家解析“宇宙正午”的超亮超新星

圖文簡介

科學家在100億光年外的一個星系里發現了一顆超亮超新星,這是迄今發現的最遙遠超新星之一。